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时间: 07-21 作者:李高 栏目:反思
反思一: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就这节课而言:为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开辟新航路是发生在15、16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距离现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我们要在500年后的今天来学习它?教材编写者安排这节课的意图是什么?

2、“开辟新航路”中的新航路指的是从哪到哪的新航路?既然是“新航路”,那么在此之前一定有旧路线,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旧路线的大概情况。

3、既然在欧亚之间存在旧路线,为什么西欧人要另辟新路?难道是他们吃饱了撑了?

4、新航路不同于旧路线的地方在于它基本上是海路,在此之前欧洲人对于远洋航行是没有多少经验的。这就意味着开辟新航路充满了风险和危机。既然如此:这些航海家为什么还要以身涉险?推动他们做出决定的因素有哪些?

5、实际上在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之前的八十多年前,中国的郑和已经开始了极其壮观的七下西洋(1405—1433年)。请大家从远航的目的、性质和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异,并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6、新航路的开辟是如何改变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的发展格局的?作为500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年的这个重大事件?


反思二: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学生讲第五课《开辟新航路》。本课线索清晰,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新航路的影响。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充实,如果按部就班的讲应该说问题不大。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即便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我在上课时间也把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讲清楚也自认为讲透彻了,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消化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前因后果,而只是记住了课本上的内容,谁敢保证他们能真正将教材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因此可能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即以教师讲课为主。但又不同于教师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

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我旨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具有吸引力,由有强大的说服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佳,使参与拓展性问题回答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由于还处于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有效的指导争取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在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上,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反思三: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反思起来,我当时上课的时候头上有点拖沓,如果马可波罗游记不处理得那么复杂,这节课还可以更好些,地图的过多运用也使得这节课在微观、中观、宏观史观的突出上受到了削弱。换句话说,不用地图,也许这节课的历史味道会更浓,但没有试过。最后的拔高有些牵强,不过也许这样做也有合理之处,在学生完成了他们能达到的程度之后,给一点他们目前达不到的东西,使他们知道学问不止如此而已。结尾有一组史料的对比,是哥伦布的合同和永乐给郑和的圣旨,本来想作为作业,但我给忘了。整体上看起来,这节课没有太多的开放度,这是我自己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确定史料与确定逻辑的情况下,答案必然是固定的,如果要开放就要有不同的角度或者史料,这节课里能不能够容纳更多的角度以给学生以开放的空间?我没有试过。有机会要尝试一下。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