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施主教学反思(3)

时间: 07-02 作者:王天成 栏目:反思

课堂上,我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引导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解疑。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了解文本,读懂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词语“暗中”,我问学生,什么是暗中?帮助别人是一件好事情呀,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呢?而要“暗中”呢?通过分析,学生自然就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朗读。在教学活动中,我还注重渗透德育。学完这篇课文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这个问题抛出去以后,几秒钟过去了依然没有学生举手,我随即补充道:张老师今天讲完这节课收获可大了,最近我们的云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那我们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话音刚落,一同学举手发言:老师,学完这节课后,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也要做一名施主,处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觉得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我们已超越了文本。学生能放开进行情感探索,回归到我们的主题上。

反思课堂应变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中,我还是极力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中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迅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摆脱老一套教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被牵着鼻子走。课堂生成是瞬息万变、不易把握的,不经意间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也许更有价值,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机会,处理掉学生学习中的隐患。 因此,我觉得课堂的应变能力决定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学生或对或错的说法,教师应该伸缩自如,有张有弛,能够迅速应变掌握全局。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情绪高涨,重难点理解较好,朗读很好。但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还需积极摸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上好每一节课。

 
反思四:真正的施主教学反思

《课标》中指出: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前不久,我在教学小语课改实验教材第六册19课《真正的施主》一文时,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与理解。

《真正的施主》是一篇感人又耐人寻味的文章。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出了在边远山村教书时的一段亲身经历。“我”在边远山村教书时,经常到村旁买鸡蛋。卖鸡蛋的是一个孤寡贫穷的老太太,为了扶贫,“我”单方面两次提高买价。有一次,当收购鸡蛋的小贩要出更高的价时,老人执意不肯,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要留下鸡蛋卖给“我”。“我”听到后,才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这位老人。文章既表现了“我”扶贫济困的爱心,更赞扬了老人关心教师、关心教育的朴实爱心。备课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及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紧紧地抓住了结尾句“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1)文中真正的施主是谁?你从哪句话知道的?(2)围绕这句话质疑,提出探索的问题。“我” 怎么当施主?为什么要当施主?为什么说老人是真正的施主?老人为什么要当施主?(3)自读文章解疑。找出“我”为扶贫济困两次提价买鸡蛋,老人为了山村教育不卖高价鸡蛋的行为。悟出老人对山村教育的关爱。(4)展开想象,续编结尾。课堂上,我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了最后的重点句。引导学生质疑,带着疑问进行课堂探究学习时,我强烈地感觉到:我忽视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学段要求,过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高估了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孩子们刚刚三年级,年龄还小,知识底子还薄,带着疑问满篇文章的跳跃切入,老师不注意方法的引导,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杠子”的感觉。到最后续写结尾时,学生能够展示出来的也不是很理想,没有真切感悟到老人对山村孩子、山村教育的关心。从写话中,我检测到孩子们对文章没有真正读明白,没有经历真正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看来,我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考虑到课文的特点是不行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