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教学反思(2)

时间: 07-12 作者:湛紫章 栏目:反思

2、既然我们读者能分析出罗敷所夸耀的丈夫是假的,难道使君就傻到不知吗?

是啊,我们能知,使君又怎会不知呢?而且我们的课文也没有接着写下面的故事啊。经过短暂的思索,我觉得还是和前面第一次的辩论联系起来理解比较恰当。文章只不过是借此表现罗敷的人格美罢了。至于其他不必过于较真。

一场关于“使君调戏罗敷”的争论结束了,虽然远离了我的初衷,但我欣喜地看到了新课程的影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本节课如果没有学生对使君是否调戏了罗敷的质疑,也就没有《陌上桑》主旨的新解,那学生仍还是一个对所学内容的生吞活剥者,死记硬背者,也就享受不到质疑的成功和喜悦。当然对教师而言,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我们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至于平台上的具体操作,如何评鉴、充实、发挥,我想本节课就是最好的启示。


反思二:陌上桑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致力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力求让学生在弥漫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因为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刚学习过《木兰诗》,同样是选自《乐府诗集》的一首叙事诗,学习方法上可加以迁移,加之《陌上桑》一诗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蕴含喜剧意味,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着眼于渗透人文教育,在“立人”上,着力追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感悟、体味、想象、交流,培养人文精神,逐步建立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这便是人文教育给人的生命的一抹亮色,有了这么一抹亮色,再灰暗的日子再复杂的现实他们都能坦然面对。本课在落实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而学生一旦懂得欣赏而非占有才是对美真正的热爱、理解和尊重,也就懂得了如何去对待娇艳的鲜花、如画的山水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了。而罗敷的人格魅力更能给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教学设计容量过大,事先没有要求学生预习,所以学生的朗读效果欠佳,用在读课文上的时间过少,因为使用多媒体没有用上黑板,部分应重点板书的实词被幻灯片轻轻代过,课堂上在指导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时所举的课外内容太多有点浪费时间,在引导学生回答时也过于重视气氛而落实不够具体。


反思三:陌上桑教学反思

20世纪以来,教育学家提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教什么和学什么”。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怎样教和怎样学”。其实,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要完成的不就是“教什么”和“怎样教”吗?但是这一问题我们怎样在教学中解决?我在这次顶岗支教中得以探索。

顶岗已经近四个月,到现在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讲授课只剩下了最后一课,乐府诗《陌上桑》。在此之前我已深深地认识到上课必须上的得有厚度,否则你的课经不住推敲,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也一直在苦恼对于这首广泛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陌上桑》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作为知识点讲解,作为语文之美欣赏。

经过指导老师的提点,我决定运用余映潮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法,来讲授《陌上桑》。

将授课过程分为两节课。两个板块,初读,精读。初读中要求学生掌握四个学习目标:生字、题目、全文翻译、故事复述;精读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触颇深。原本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讲的课,竟然也讲了整整两节课。本课关于“教什么”非常明白,生字、题目、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手法。“怎么教”采用了余映潮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法。其中在初读阶段,生字处理的并不到位,虽然给他们正了音,但是忽略了让他们写,生字只是会读是不行的,多写几遍对他们的记忆有帮助还有利于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在这里,我由于急着讲课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解决最基础的知识,此是一大忌。在讲题目时,重点解释“陌”和“桑”的含义,其中还讲述了“桑林”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只有让学生了解“桑林”的含义才便于学生去理解罗敷与使君相遇的事件,同时扩大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了解。
为你推荐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