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时间: 06-09
作者:张雅琴
栏目:反思
反思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反思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实际应用,学生是在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单位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几何体来进行教学,如粉笔盒、课本和长方体的橡皮擦等实物,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运用这些小正方体按小组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摆成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再数出这些长方体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条件的积与数出来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的体积的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提问学生,你们找出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们是怎样找出来的?在这提问中学生答对的教师要给予肯定,答错的也要给予鼓励,然后师生共同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出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这样教学,教师就把学生带到了从实践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如此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反思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实际应用,学生是在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单位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几何体来进行教学,如粉笔盒、课本和长方体的橡皮擦等实物,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运用这些小正方体按小组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摆成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再数出这些长方体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条件的积与数出来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的体积的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提问学生,你们找出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们是怎样找出来的?在这提问中学生答对的教师要给予肯定,答错的也要给予鼓励,然后师生共同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出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这样教学,教师就把学生带到了从实践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如此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