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2)
时间: 06-09
作者:赵前程
栏目:反思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教师系统了解教材的体系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加工或补充。基于这一认识,对这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教师首先让学生比较物体的大小,自然地引申到是在比较物体的体积,使学生充分理解体积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长方体药盒的体积,通过动手操作,把求长方体的体积转化成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兴趣很浓,而且,把问题简单化了,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悟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由于有了前面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体验,再加上学生已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很容易就把这种方法迁移和转化到求正方体体积计算上来。于是,教师把第二课时求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内容提了上来。这样使教和学更有系统性,学生更有成功感。
3、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如:测量药盒和cd盒计算出它们的体积,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布置:自己找一个或两个正方体、长方体物体,测量计算它的体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反思三: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一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用6个小正方体让学生摆,只能摆3种,不利于学生找出规律。我大胆地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体摆,学生摆到了8种,并记录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样做可能有人认为费时,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还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同学们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认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多维多向思考,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也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认知效果。
反思四: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新课分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