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教学反思(3)

时间: 06-09 作者:艾希 栏目:反思
  
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学生只有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头脑中先想周全想清楚了,说话的时候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讲到底,这里还涉及到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上面的案例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反思五:蚕姑娘教学反思

星期四在二(3)班上了一堂精品课《蚕姑娘》。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课文第2-5 自然段写了蚕4次蚕眠脱皮的现象,用“吃、睡、脱、醒、变”几个动词揭示了蚕的生长规律,并从蚕的身体大小、颜色、光亮的变化介绍了蚕眠每个阶段的特征。第6自然段写蚕吐丝作茧的经过,第7自然段写茧里的蚕破茧成蛾的过程。

由于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见过蚕,更别说拥有养蚕的经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而本文的科学性较强,如何让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便成了本文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配合文本展示了许多具体可感的蚕的图片,学生很快了解了蚕各个时期的特征以及生长过程,2-5小节的重点段落的教学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展开得非常顺利。另外,这篇课文段落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如2-5自然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只有个别的字词产生了变化。而这些字词的变化体现的正是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在教学2-5自然段时,我把第2自然段进行重点教学,分析蚕的生长变化(又黑又小→又黄又瘦),以及生长过程(吃→睡→脱→醒→变),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在随后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来简单说说蚕的生长变化和过程,教师主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2、3两个自然段在句式结构上相同性,然后抓住句式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背诵。4、5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方式亦如2、3两段。由于第6、7自然段中有一些字词、语句不易理解,所以在这两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读6、7两段,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相机进行解释总结。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在上课前,师傅陶老师就叮嘱我,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多读,利用各种形式反复读,在读中理解领悟,体会情感。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最大的进步处就是基本做到了充分的朗读。但经过细致的评课,也了解到在教学设计上的诸多不足处。如在讲蚕吃、睡、脱、醒、变的生长过程时,只是让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蚕姑娘动作的词语,然后用齐读的方式进行加深巩固,并没有对吃、睡、脱、醒、变的生长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更为直观、深入地理解。在总结蚕的四次蚕眠时,采用的是教师简单性的概括总结,如果让学生进行一步步总结,便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当堂掌握情况,教师可相机进行查漏补缺,学生也会印象更深刻。另外,在引导背诵这一环节上所用时间过多,造成有些该重点理解的地方所花的时间不够,讲解得过于浅显,学生理解不到位。这些教学设计中的问题需要我再进行思考修正。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