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教学反思(2)

时间: 06-09 作者:艾希 栏目:反思

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在一年级时曾经全班参与养蚕活动,至今说来还是津津乐道。在课上回忆起养蚕生活的点点滴滴,找桑叶的辛劳,看着蚕逐渐长大的欣喜,蚕儿不小心死了的痛心,以及蚕的一些生活习性等。学生们都乐于表达和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的机会。


反思三:蚕姑娘教学反思

本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娥的过程,抓住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一、教学时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在初读课文两遍以后,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并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和词语,对此进行概括。

二、注重学生的积累和运用

本文中的词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除了以上词语的积累,然后让学生找找这些词中的规律,并再创造了很多词语,还明白: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是不可以用这样的词式来表达的,如:又胖又瘦之类,一定要两者能在同一事物身上展示出来的。而句式的运用,如: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蚕姑娘要盖新的房。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

在充分朗读,找出不同之处,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来以后,就让学生进行了扩展:王涛读书。王涛写字。改:王涛读书写字。学生一下子就改出来了,觉得挺容易的。然后再逐步增加句子的难度。

三、注重构段的训练

本文的构段方式很简练,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又……又……”的用法,找出关键动词“吃、睡、脱、换”。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了解蚕从“吃——睡——脱——醒——变”的成长过程。并“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蚕的变化。然后再利用这样的构段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p#副标题#e#
反思四:蚕姑娘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语文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
  
生1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生2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生3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生4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语文课上对两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随机性的和生成性的说话指导训练,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其实,这样的案例在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最实在的目标之一。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不仅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人文性),而且要引导他们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甚至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工具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