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教学反思

时间: 06-07 作者:罗晓波 栏目:反思
反思一:碧螺春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设置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品茶,形象地感受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学生炒茶,在体验的乐趣中理解“揉”“搓”“捺”“抓”“捻”等动作;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对课文进行“读、品、悟”, “披文入情”、“切己体察”、“潜心会文”,领悟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受着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2、阅读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重在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感悟。带着眼睛去看,带着耳朵去听,带着鼻子去闻,带着心去感受,带着大脑去思考,就能体会到语言文字里所描绘的景,所蕴含的情,就能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3、适度拓展使课堂更加开放。

中国的茶文化异彩纷呈,在教学中,“推销”的环节打通了课堂的壁垒,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学生在“推销”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教师为学生布置“新闻发布会”的任务,提醒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茶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生可以上网浏览这些网页的相关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自助地从事学习活动,在典籍文献中追随茶文化漫长的历史足迹,体会其特有的文化意蕴。这是对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进行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的学习更自主。


反思二:碧螺春教学反思

《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和采摘、焙制、品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本地是茶果之乡的“资源”,把阅读教学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把生活带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组围坐,准备好碧螺春、绿杨春(本地特产)茶叶及简易茶具,创设一个围坐品茶的情境,从品茶入手学习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词──生活、体验。一开始就由生活中给客人倒茶谈起。这并非多余,一方面自然地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一方面又调动生活经验,引起本地茶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初步比较,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似乎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无关,但却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暗含了思维的训练,善观察善分析,不仅仅是语文学习所需的。
  
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课堂上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这个实践环节中,我将生活中的沏茶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对沏茶的过程会有丰富的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因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这种综合能力,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显现。师生间的交流、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加深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老师可以理解感受所达到的程度。
    
为你推荐
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