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反思(2)

时间: 06-27 作者:李雪娇 栏目:反思

二、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雨水凝结而成。用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举列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过于饱和的水汽”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先找出句子在画出重点词语比如“弥漫”“笼罩”“淹没”等,再理解“过于饱和的水汽”就容易多了。雾凇的形成过程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抓住重要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等几个词语让学生感受雾凇形成的缓慢,接着指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指导学生仿写句子:有的像       有的像        。

三、不足之处。

对“饱和”这个词语的理解不够好,对温度悬差的理解不够突出。


反思三: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一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美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感受作者笔下雾凇的壮美,二是了解雾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让学生抓住词语表达出印象中雾凇的奇丽,让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感悟美,再创设意境带领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品味,从中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
 
其次是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得天独厚条件”对比,对吉林“过于饱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摄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让学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读文中描写雾气的语句,找到“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这些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后细细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渐浓厚如仙境般的夜雾在学生的脑海中荡漾开来。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来理解“镀”,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在反复吟诵中体会雾凇形成的缓慢、美丽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虽然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依然存在不足:课开始,当我让学生表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雾凇地美,美在何处?学生说出了文中的词语,对词语的感悟却非常肤浅。是不是课前我让学生熟读课文,才导致他们现在回答问题的依据始终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从图中获得直观体验呢?看来,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与运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项环节。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