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3)

时间: 06-23 作者:李悦郢 栏目:反思
  
课后反思:能不能在第一课时中增加一些“能够除尽但仍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商近似值”的训练呢?随着反思的深入,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倒不是因为我认为增加训练不合理,只是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过大,如果再增加训练内容的话,教学活动无法完成。#p#副标题#e#我想是不是可以在目前第一课时之前增加一个例题教学“能够除尽但仍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商近似值”,在这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联系情境体会“求商近似值”的必要性,并归纳“求商近似值的一般方法”。而在第二课时再安排“无法除尽时求商近似值”的教学,可以对“循环小数”的教学相对侧重一些。第三课时再安排“使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
  
困惑二:如何正确把握“循环小数”的教学深度?
  
“商的近似值”第一课时中以“商是循环小数”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来组织教学。如何正确把握“循环小数”的教学深度呢?
  
课后反思:教学参考书中指出“这里对循环小数的介绍仅仅是结合具体的除法计算过程作一些形象的描述”。也就是说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但我认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道我们真的只和学生说“像0.666……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吗?我们必定会引导学生去观察竖式,研究其中“余数与商”出现的规律,体会这是一个“无限小数”,感受求商近似值的必要性。但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教学参考书中说“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书中的带‘*’文字及p101的‘你知道吗’,也可以课后再阅读。”其实我觉得这样的定位不合理。我查阅了网上的电子教材,到目前已经挂到网上的国标六上教材为止,都没有再安排“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基本不会再次去接触这一内容了(可能是在初中学习吧)。而“循环小数”的学习只是因为“商的近似值”这一内容的教学需要而临时现身,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对他过分关注。试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难道要告诉学生“0.666……叫循环小数,是一个新知识,但由于本节课我们要研究商的近似值,这一新知识就不再继续研究了”?学生会满意我们这样的说辞吗?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书本中的“你知道吗”,作了适当的归纳与小结,并及时的呈现了一组小数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然后再教学“商的近似值”。但由于受到了时间的限制,这部分内容教学并不深入。我觉得需要将这部分内容单列一课时,像原来的苏教版教材一样,深入地进行教学。具体教材编排如前面所述。
  
胡言乱语一气,但愿没扰乱视听。请各位网友也谈谈自己的意见。


反思五: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 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12(1)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 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我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而且还要向个位进一。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有的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联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