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反思

时间: 06-23 作者:钟敏 栏目:反思
反思一:如梦令教学反思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列举了“醉”、“误”、“深”、“惊”等词语,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肯定了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告诉学生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首首精,字字妙,这首《如梦令》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 “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反思二:如梦令教学反思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及至上网搜索才发现,自己认为是新课文的《如梦令》早因著名特级我盛新凤的课堂实录而闻名遐迩,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于是,沉下心来,先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接着补充《传统文化》书上她后期生活的作品代表《声声慢》。在声泪俱下的配乐范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词风转到了对愁苦生活的倾诉中,追溯原因,学生从《传统文化》的拓展补充中找到了答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