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鱼教学反思(2)

时间: 06-13 作者:柯建源 栏目:反思

如在读词语“祖先”时我问孩子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没想到孩子说是龙,这时我对孩子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但是我们的祖先不是龙。有谁知道?”很自然的孩子们就知道了我们人类的祖先是猿猴,介绍一下他的样子,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知道的很多,了解了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道了我们和祖先长的不一样,为了解化石鱼的祖先埋下了伏笔。

在教学时仅仅抓住“稀奇”两字进行教学?谁感到稀奇?是谁让小金鱼感到稀奇?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到了有关化石鱼的句子用曲线画下来,然后读给大家听。师在此时创设了语言环境,引导孩子读书,理解化石鱼一动不动,师说:“小金鱼们不要着急,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等待。但是化石鱼的尾巴,生接着读,一下也不摆......小金鱼焦急的等待,但是化石鱼的尾巴,生接着读,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但是化石鱼的尾巴,生接着读,理解了化石鱼一动也不动。创设情境进行朗读利于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还有最后小金鱼想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告诉所有的朋友,师出示图片:小鸭子、青蛙。让孩子们告诉这两个小动物,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的整理,回顾了整篇课文,又回归了整体。在交际的过程中,孩子们表达完整,条理清楚,为写作打下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教学中教师缺乏机制,对孩子的评价不到位,虽想立足于读的训练,但由于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到位,很难让孩子真正的走进文本,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没有自然流露。在教学时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还要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最后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地教学才能真正的让孩子“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


反思三:化石鱼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重点处理了:为什么“化石鱼尾巴一下也不摆,眼睛一下也不动,嘴巴一下也不张”还说它是真鱼?“我知道啦,原来是一条假鱼。”小金鱼为什么认为那是一条假鱼?学生能够找到答案,但:小金鱼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这句话什么意思?是真的找到答案了吗?答案应该是什么?学生理解有困难,这时,我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古老的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这些使学生对化石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化石是动物的骨骼。同时,给学生一些关于化石形成的简单知识和图片:很久很久以前的鱼死后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经过亿万年,鱼尸体(死鱼)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真鱼),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鱼”。学生明白了它为什么是真鱼。

“附近”有近和周围的意思,很多学生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只是考虑到了“近”的意思,我又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句子,通过读和比较,学生逐渐体会出了这个词的意思。


反思四:化石鱼教学反思

在上学期我在教学化石鱼一课时略有感受,化石鱼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性文章,讲的是四亿多年前的事,据孩子们的生活较远,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比较具有挑战性。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把教学目标定在了让学生知道化石鱼是鱼类的祖先,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及写话的能力。我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体会小金鱼与化石鱼、河公公之间对话的有趣,在感悟的基础上体味通过对重点句的品读进行读的指导,在朗读中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体会不同标点表达的语气不同。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金鱼与化石鱼、河公公之间对话的有趣。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