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时间: 06-12
作者:熊宽
栏目:反思
反思一: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是《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篇剧本,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想,编者为什么没有人教版的《将相和》,而改成剧本,无非是让学生接触一下这种新体裁。所以,教学中,我把了解剧本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又是话剧,全文主要是人物对话,文章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这又联系到习作教学了。
课时,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学习字词,提醒“廉”、“庸”的写法。词语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课中的许多词语都要学生查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指名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在理解课文阶段,我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廉颇为什么有转变?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说明已大致理解文意了。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阶段,我提醒学生注意圆括号里的提示语。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 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不能什么都讲,这样不但时间不够,而且教师也讲得很累,应选择一个重点,组织学生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很糟糕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师也不知学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学就会显得盲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值得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
反思二: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必须尊重文本特质,如体裁、题材等;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做到真正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戏剧本是排演、演出的依据”,对它的解读必须尊重其剧本特性,紧扣其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和“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冲突带有故事性,较容易掌握,可以较多地借鉴以前的学习经验,而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的理解感到新鲜,但解读经验确实较少,是教师尤其要关注的。
《负荆请罪》一文,是用剧本的形式写的,应遵循其文本提供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几个剧本,学生平时接触也极少,它既是学生的难点又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我想采用解读文本和组织表演的整合策略,开放教学过程,大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把难点转化为解读剧本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
二、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生成的。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进行“预设”。
但是,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上课就是一心演绎教案。如:“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这样的演绎活动中,教案是无形之手,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是配角,有些学生甚至成了“看客”。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封闭的,学生主体性丧失,有时简直是心灵上的折磨。
今天我上的是《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篇剧本,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想,编者为什么没有人教版的《将相和》,而改成剧本,无非是让学生接触一下这种新体裁。所以,教学中,我把了解剧本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又是话剧,全文主要是人物对话,文章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这又联系到习作教学了。
课时,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学习字词,提醒“廉”、“庸”的写法。词语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课中的许多词语都要学生查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指名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在理解课文阶段,我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廉颇为什么有转变?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说明已大致理解文意了。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阶段,我提醒学生注意圆括号里的提示语。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 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不能什么都讲,这样不但时间不够,而且教师也讲得很累,应选择一个重点,组织学生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很糟糕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师也不知学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学就会显得盲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值得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
反思二: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必须尊重文本特质,如体裁、题材等;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做到真正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戏剧本是排演、演出的依据”,对它的解读必须尊重其剧本特性,紧扣其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和“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冲突带有故事性,较容易掌握,可以较多地借鉴以前的学习经验,而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的理解感到新鲜,但解读经验确实较少,是教师尤其要关注的。
《负荆请罪》一文,是用剧本的形式写的,应遵循其文本提供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几个剧本,学生平时接触也极少,它既是学生的难点又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我想采用解读文本和组织表演的整合策略,开放教学过程,大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把难点转化为解读剧本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
二、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生成的。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进行“预设”。
但是,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上课就是一心演绎教案。如:“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这样的演绎活动中,教案是无形之手,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是配角,有些学生甚至成了“看客”。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封闭的,学生主体性丧失,有时简直是心灵上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