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3)
时间: 04-19
作者:刘辉
栏目:工作计划
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1) 突出特色。
要根据各个区域进行有特色的布置。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等,还可以再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或一块展示台,可以让幼儿粘贴、摆放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当然各个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不同班级、不同时期的主题,根据每班主题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做相应的调整。
(2) 引发学习兴趣。
在创设区域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儿童只有在新颖的创造性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在其他任何活动中无法体会到的快乐。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物设置悬念,例如:美丽的春天到了,在自然角中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孩子们围着小蝌蚪看呀、说呀充满好奇:小蝌蚪的眼睛长在哪里?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小蝌蚪变成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教师利用这些悬念激起幼儿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每天进行观察,从而让幼儿对小蝌蚪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展开思维的翅膀,去主动探究有关小青蛙的知识。
(3) 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互动的前提是幼儿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懂、读懂环境。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型的“指示牌”, 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造成活动预定目标的偏离。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班的教师布置了一个小剧场的活动区,两边有积木搭成的台阶,中间是舞台,上面摆有各种表演道具,可是活动时孩子们却跟着背景音乐反复地走台阶,根本没有理会旁边放置的各种表演道具。后来另一位老师把“台阶”撤掉,其他老师坐在“舞台”前的椅子上,安静等待,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拿起来“道具”,随着音乐跳起舞。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言语上的指导,造成幼儿前后行为的不同,实际上是环境在起作用。先前的环境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设的,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成人去过剧场,知道要通过舞台两侧的台阶才能上舞台,但这点恰是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中缺乏的,在他们的经验中,“台阶”就是意味着“上楼”、“下楼”,所以才会造成最初幼儿反复走台阶的现象。当后来把“台阶”撤掉后,教室的空地符合了幼儿对“舞台”的认识,才使幼儿的活动得以朝着预设目标进行。因此我们创设区域环境首先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要让环境能与幼儿对话,这样幼儿才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原有经验。
2、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投放。
这方面的内容专家学者们都进行了很多探讨,大家对此已经有不少了解,我只是把一些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综合了一下。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我们怎样投放材料,有哪些可遵循的原则呢?
(1)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原则
① 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1) 突出特色。
要根据各个区域进行有特色的布置。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等,还可以再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或一块展示台,可以让幼儿粘贴、摆放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当然各个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不同班级、不同时期的主题,根据每班主题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做相应的调整。
(2) 引发学习兴趣。
在创设区域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儿童只有在新颖的创造性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在其他任何活动中无法体会到的快乐。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物设置悬念,例如:美丽的春天到了,在自然角中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孩子们围着小蝌蚪看呀、说呀充满好奇:小蝌蚪的眼睛长在哪里?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小蝌蚪变成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教师利用这些悬念激起幼儿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每天进行观察,从而让幼儿对小蝌蚪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展开思维的翅膀,去主动探究有关小青蛙的知识。
(3) 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互动的前提是幼儿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懂、读懂环境。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型的“指示牌”, 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造成活动预定目标的偏离。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班的教师布置了一个小剧场的活动区,两边有积木搭成的台阶,中间是舞台,上面摆有各种表演道具,可是活动时孩子们却跟着背景音乐反复地走台阶,根本没有理会旁边放置的各种表演道具。后来另一位老师把“台阶”撤掉,其他老师坐在“舞台”前的椅子上,安静等待,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拿起来“道具”,随着音乐跳起舞。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言语上的指导,造成幼儿前后行为的不同,实际上是环境在起作用。先前的环境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设的,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成人去过剧场,知道要通过舞台两侧的台阶才能上舞台,但这点恰是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中缺乏的,在他们的经验中,“台阶”就是意味着“上楼”、“下楼”,所以才会造成最初幼儿反复走台阶的现象。当后来把“台阶”撤掉后,教室的空地符合了幼儿对“舞台”的认识,才使幼儿的活动得以朝着预设目标进行。因此我们创设区域环境首先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要让环境能与幼儿对话,这样幼儿才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原有经验。
2、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投放。
这方面的内容专家学者们都进行了很多探讨,大家对此已经有不少了解,我只是把一些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综合了一下。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我们怎样投放材料,有哪些可遵循的原则呢?
(1)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原则
① 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