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2)
时间: 03-25
作者:尹诗林
栏目:反思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教师应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注重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能力。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要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学中,我先通过切开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们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于是我给了学生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放手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一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用6个小正方体让学生摆,只能摆3种,不利于学生找出规律。我大胆地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体摆,学生摆到了8种,并记录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样做可能有人认为费时,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
同学们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教师应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注重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能力。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要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学中,我先通过切开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们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于是我给了学生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放手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一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用6个小正方体让学生摆,只能摆3种,不利于学生找出规律。我大胆地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体摆,学生摆到了8种,并记录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样做可能有人认为费时,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
同学们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