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典型材料(9)

时间: 02-21 作者:许丽丽 栏目:事迹材料

四、科技支撑,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效益

全面强化科技保障工作,切实将科技支撑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我市广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生态保护和建设前沿技术,推广应用飞播造林、抗旱造林、机械化造林等科技成果,其中,防沙治沙研究成果中的“前挡后拉、前挡后不拉”、“穿靴戴帽”、“灌、乔、草、带、网、片相结合”、

“水、草、料、林、机五配套小草库仑建设”、“人工麻黄种植”、“反季节造林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生物活沙障固沙造林技术”等不仅对中国西部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突破,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土地可持续治理“三圈”技术作为我国“九五”林业科技十大进展已被载入史册。在林业生产中,覆膜造林、生根粉、保水剂、水冲沙柳等一大批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近年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坚持生物多样性、树种适应性、林分稳定性、体系完备性的基础上,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做到了“五不”造林,即:不整地不造林、种子不丸化不造林、苗条不保湿不造林、林种结构不合理不造林、林分质量不提高不造林。加强了造林装备建设,组建了鄂尔多斯通用航空公司、碧森种业公司和10个机械化营造林专业队伍,购舲了大中型植树机械350多台, 全市机械化造林率达到了70%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五、壮大产业,效益拉动,不断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 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我们破除生态建设仅仅是搞绿化的狭隘观念,跳出生态抓生态,依托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200万亩,年产灌木枝条 275万吨、采果2.5万吨。构建起了以人造板、纸张、饲料、食品、药品、保健品加工和生物质发电、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形成了“五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三品”(食品、药品、保健品)产业格局。建成了毛乌素生物质电厂、宏业人造板、天骄资源、高原杏仁露等依托林草资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的林沙企业20多家。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地理自然资源,建成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萨拉乌素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目前,全市林沙产业正在规模化、集群化快速发展壮大,已成为拉动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新兴产业。201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了40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00元。


篇五: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哈巴河县位于新疆北部,地处准噶尔盆地边缘,属极干旱荒漠地区,位列全疆十大沙漠之一的哈—布—吉沙漠正处于我县县城南部,形成了三面环沙,背靠大山的格局,特殊的地貌地形条件、干燥的气候、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境内沙漠地貌极为突出,沙漠化土地占总面积的32%,其中我县境内额尔齐斯河以北、萨尔布拉克乡阿夏村至乡政府以西沙化土地极为严峻,因而我县也是自治区重点风沙县之一。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导致了近年来的持续干旱和自然气候的严重反常。全县终年风沙肆虐,又受到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沙漠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自2000年开始,哈巴河县确定了“建设绿色哈巴河”的目标,以项目拉动为龙头,陆续启动了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县的防沙治沙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县狠抓“条田林网建设、村庄绿化、绿色通道、荒山荒地造林、河谷林封育”五大工程,累计植树 公顷、 万株,全县人均植树100株以上,成活率达 %以上,保存率达 %以上,人工种植牧草成苗率达 %以上,多年生牧草保存率达 %以上,森林覆盖率达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风固沙林网体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