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典型材料(7)

时间: 02-21 作者:许丽丽 栏目:事迹材料

二是立足生态县情,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干旱区沙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产业。积极引进名、优、特、新林果品种,开展反季节栽培、设施栽培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大力推广节水实用技术,发展酿造葡萄、红枣等高效节水经济林果业,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沙产业相结合的节水增收模式在我县全面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构建持续稳定、形式多样的增收新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自主选择的节水增收新模式,带动全县逐步形成低耗、高效、节水的产业结构,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多赢”。在勤锋滩建成占地13400亩的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1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苏武橙槽、泉水、上东、下东、三合及大滩东大等群众基础好、接受程度高、具有发展葡萄产业技术优势的村、社及国营林业单位为重点,新建酿造葡萄基地8000亩。

三是通过沙生植物品种收集、栽培和筛选,对沙化、盐碱化土地和关井压田退出的耕地进行综合治理,为全县同类地区综合治理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沙嘴墩、煌辉移民搬迁区建成沙生植物品种收集展示区2处、1300亩。

3、防沙治沙机制不断健全,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逐步实现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组织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督机制,落实造林绿化乡镇责任制和部门责任制,做到“政策、资金、措施、制度、质量”五到位。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公益支持、项目依托、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农民自建”和“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在东湖镇正新村探索推行“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实现了“群众收入公益化、耕作土地林草化、水效利用最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取得显著成效。二是机关单位义务植树逐步转入基地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实行造林质量终身负责制,挂牌接受社会监督,保栽植成活,保营林管护,保补植补造。三是对防沙治沙前期压沙工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广大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为主体的实施方式为“国家投资、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承包实施、分层管理、统一验收”和依托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为主体的实施方式,治沙专业协会、治沙突击队已成为我县治沙的重要力量。

4、生态县情教育不断深入,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将构建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治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举行建国以来第二次防沙治沙誓师动员大会和“两县”创建启动仪式,广泛深入宣传生态县情,组织干部群众实地感受,营造了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恢复生态、拯救绿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全民参与防沙治沙、保卫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积极投身防沙治沙示范县创建的大潮之中,构建生态文明,维护绿洲永续生存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在中央、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下,在民勤30万人民的拥护支持下,民勤人民有信心一如既往地维护好绿洲生态安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温总理视察民勤讲话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把民勤这座风沙线上的“桥头堡”建成绿色堡垒,实现山川秀美、人民小康的宏伟目标。


篇四: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辖7旗1区,面积

8.7万平方公里。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以及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水土流失区各占全市总面积的48%,黄河冲积平原占4%,是我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严重的荒漠化现实,鄂尔多斯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和最大的基本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在全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同时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市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截至2011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05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23.4%和75%,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3%,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04年减少了262万亩,减幅为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面积的37. 54%,鄂尔多斯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摆脱了生态建设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被专家院士称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