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加法表教学反思
时间: 01-05
作者:毛爱优
栏目:反思
做个加法表教学反思一:
我把这堂课的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把知识学习作为一种载体,以线—面—整体的观察方法作为设计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从实际出发,层层递进,第一个环节采用的是自主观察的方法,第二个环节采取引导观察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对每个层次的学习都感到十分有趣,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需要。我观察了学生在这堂课中的整个学习过程,发现学生的表现既自主又自我,是积极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实践者。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从位置上站了起来,一个个高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小组内经常会看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争论。我想这可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应有的学习方式。
重新审视这堂课,发现也有不少败笔之处,比如本堂课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段:当学生从上往下观察时,发现结果分别是1、2、3时,我就急于带领全班小朋友在没有验证的前提下,来齐读后面可能发生的结果4、5、6……这无意中破坏了学生的猜测、验证的过程,用新的课程标准来衡量这就是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表现。
做个加法表教学反思二:
每次计算的单元教学结束后,在单元复习中总会出现加法表或减法表,以此整理所学过的加减法,形成计算题的网络。
加减法表教学时(以加法为例),往往采用教师出示整理好的加法表,然后让学生竖着、横着、斜着找规律,然后再按规律把缺少的算式填出来。在找规律时,往往比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思想容易走神。今年在教学20以内加法表时,做了一些尝试,感觉还不错。我先提问“你学会了哪些20以内的加法算式?”学生零零散散地说了很多。这么多算式,如果要整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类?有的说“可以把得数一样的放在一起。”也有的说“可以把9加几的分为一类。”……学生想出来很多种方法。我们按照第二位小朋友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我事先把算式做成卡片,反面贴上磁钉,然后把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卡片贴到黑板上进行整理。在贴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发现了加法表排列的规律,培养了孩子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思想也集中了,生怕自己贴错。在斜着找规律的时候,我并没有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而是改成了“你能找出得数是11的算式吗?”9+2 8+3 7+4 6+5 5+6 4+7 3+8 2+9 ,孩子们找了很多,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这些算式在加法表中都是斜着排的。最后填加法表中缺少的算式,我也创设了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情境,一部分学生扮演小偷偷算式,另一部分学生扮演警察根据规律来判断被偷掉了哪些算式,以抓住小偷。学生很感兴趣。
做个加法表教学反思三:
今天,我教了课本50页的加法表。课前,我把加法表画在黑板上,然后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填。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配合,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精力不集中,老师提问的问题与他的答案不一致。这种学生我都在课堂上做了思想教育工作,让其遵守课堂纪律。
第二步工作就是与学生计算加法算式的得数。我先让学生竖着看每列算式,让他们说出每个算式的得数,然后与同桌交流。这时,已经有好多学生知道了得数的规律,让学生说时,学生能够说得很流利,但是,也有学困生不会说,或者将得数说错。这说明学困生仍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部分,他们缺乏一定的口算训练。然后我让学生讨论,说出了其中存在的得数规律,这时再让学生说口算得数,又有很多同学说的很正确。每个班也仍有七八个同学不知道得数,这是一些确实需要帮助的同学。在认识了数列的规律,我又让学生找出得数是4的算式,得数是6,9的算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横行的规律,结果学生轻而易举的说出来了,看来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设计还是很合理的。
我把这堂课的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把知识学习作为一种载体,以线—面—整体的观察方法作为设计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从实际出发,层层递进,第一个环节采用的是自主观察的方法,第二个环节采取引导观察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对每个层次的学习都感到十分有趣,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需要。我观察了学生在这堂课中的整个学习过程,发现学生的表现既自主又自我,是积极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实践者。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从位置上站了起来,一个个高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小组内经常会看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争论。我想这可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应有的学习方式。
重新审视这堂课,发现也有不少败笔之处,比如本堂课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段:当学生从上往下观察时,发现结果分别是1、2、3时,我就急于带领全班小朋友在没有验证的前提下,来齐读后面可能发生的结果4、5、6……这无意中破坏了学生的猜测、验证的过程,用新的课程标准来衡量这就是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表现。
做个加法表教学反思二:
每次计算的单元教学结束后,在单元复习中总会出现加法表或减法表,以此整理所学过的加减法,形成计算题的网络。
加减法表教学时(以加法为例),往往采用教师出示整理好的加法表,然后让学生竖着、横着、斜着找规律,然后再按规律把缺少的算式填出来。在找规律时,往往比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思想容易走神。今年在教学20以内加法表时,做了一些尝试,感觉还不错。我先提问“你学会了哪些20以内的加法算式?”学生零零散散地说了很多。这么多算式,如果要整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类?有的说“可以把得数一样的放在一起。”也有的说“可以把9加几的分为一类。”……学生想出来很多种方法。我们按照第二位小朋友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我事先把算式做成卡片,反面贴上磁钉,然后把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卡片贴到黑板上进行整理。在贴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发现了加法表排列的规律,培养了孩子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思想也集中了,生怕自己贴错。在斜着找规律的时候,我并没有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而是改成了“你能找出得数是11的算式吗?”9+2 8+3 7+4 6+5 5+6 4+7 3+8 2+9 ,孩子们找了很多,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这些算式在加法表中都是斜着排的。最后填加法表中缺少的算式,我也创设了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情境,一部分学生扮演小偷偷算式,另一部分学生扮演警察根据规律来判断被偷掉了哪些算式,以抓住小偷。学生很感兴趣。
做个加法表教学反思三:
今天,我教了课本50页的加法表。课前,我把加法表画在黑板上,然后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填。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配合,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精力不集中,老师提问的问题与他的答案不一致。这种学生我都在课堂上做了思想教育工作,让其遵守课堂纪律。
第二步工作就是与学生计算加法算式的得数。我先让学生竖着看每列算式,让他们说出每个算式的得数,然后与同桌交流。这时,已经有好多学生知道了得数的规律,让学生说时,学生能够说得很流利,但是,也有学困生不会说,或者将得数说错。这说明学困生仍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部分,他们缺乏一定的口算训练。然后我让学生讨论,说出了其中存在的得数规律,这时再让学生说口算得数,又有很多同学说的很正确。每个班也仍有七八个同学不知道得数,这是一些确实需要帮助的同学。在认识了数列的规律,我又让学生找出得数是4的算式,得数是6,9的算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横行的规律,结果学生轻而易举的说出来了,看来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设计还是很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