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9)

时间: 10-14 作者:李娆 栏目:方案

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本课题提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策略研究,以制订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德育生活化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主体道德教育观:道德是贯穿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道德选择。儿童是道德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容器。  

4、道德学习论: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关键在于主体建构,从依从性、认同性最终向信奉性水平发展。在道德学习中,须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验、价值辨析和道德反思等模式,并基于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其优势。  

5、道德教育实践目的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生活方式。  

6、生命教育观: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人人尝试体验,人人感受成功”。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7、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指导。在德育的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实践意义

1、有利于解决当前德育低效的问题。

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德育一直偏重德育直接的社会性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而忽视德育个体性功能,学校德育不仅无法关注、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更无法引导他们领会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新世纪,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主体性地位的提高,政治已不再在人们的生活中居于垄断性地位,生活的多元体验已成为人们的精神需要。本课题将针对当前德育低效现状的调查,展开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以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实现德育社会化功能,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促使学生切切实实走向“生活”。

2、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

“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创新和提高,由“传道”即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结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发展,在这过程中同时使自己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由此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由凌驾于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改变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为师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