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反思(2)

时间: 05-16 作者:张顺 栏目:反思



篇三:

    学这一课时,我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突破、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1、大象什么样?2、谁称象,怎么称?3、称象的结果如何?带着问题读全文寻找对应段落划分大段。
    让学生明白曹冲想的办法好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先默读课文,找到官员、曹冲各自称象的办法,同时让学生把双方想的办法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都明白曹冲办法好,因为这个办法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必杀了大象,即得出官员们称象办法的不合理性。接下来我们重点阅读曹冲称象的语句,抓住动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其称象方法,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体会曹冲称象方法与官员们发言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曹冲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一是他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得到启发,二是他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的结果,因此,学生从曹冲身上学到许多优点,并且在学会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结合课后习题和练习册题目随机在课堂教学,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达到阅读训练目的。
 


篇四: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个故事略有耳闻,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但对于曹冲的这个办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结合“新基础、新课程”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思考。以下总结了几点教学心得:
    1、在学生读课文时,我不做任何要求,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设计说话练习“曹冲称大象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学生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课堂上一片议论声。
    3、我把第四小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用多种说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这个故事,如: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集体说。起初学生不太会说,在我不断地鼓励下,才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当学生对于这个称象过程有了深刻了解后,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演示曹冲称象的简笔画,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这时的学生表现较为兴奋。我想通过这样反复的语言训练和直观欣赏,学生对于为什么能用这个方法称象应该理解了。
    4、在教学用“一边……一边……”造句时,我先说了个例子,随后,我又请些学生来说句子,而且还及时地进行点评。
    5、在备课时没有想到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是一个欠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又动手又动脑,在感性上的认识更加深刻。
 


篇五: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p#副标题#e#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们班的董云飞同学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让一些人站到船上去,然后称称这些人有多沉,大象就有多沉。”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还有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是用木头来代替石头,还有的是用果子(西瓜)来代替石头。这些孩子有时真是太赛了。想出的办法真是不一般。真是现代版的小曹冲!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