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2)
时间: 12-23
作者:卜征华
栏目:反思
1、关于老师的基本素质。市特校的李老师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她温柔细腻的语言,能平稳孩子的情绪。当课件呈现西湖美景,加以她优雅的手语动作,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如诗画中的舞蹈,引生入美境。
李老师的语言特别精练。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语言简练,却恰如其分,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由于我教学生得重复多次,所以变得日渐有些罗嗦,语言上也没注意修炼。
2、教学设计结构严密,理解古诗的过程环环相扣,由“线—面—点”即从读句,理解句,到整体感知,再到精彩字词,多角度的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从读句、读诗、读字中去体会西湖的春景,也感悟到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3、能把握住古诗的要点,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便于聋生形象感知。一句诗,就是一个唯美的画面,音画是最直观形象的,课件教学很适合特殊的课堂,也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善于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把感悟到的内心体验,用手语表达出来。从中我能感受到她把新课标的理念内化到教学之中.课堂上能以启发教学为主,同时给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小组学,小组合作交流,从课堂来看,这一点聋生能做到,弱智儿童比较难,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能因为他残疾、弱智,就觉得他什么都不会。
特别是,后面的评课老师说到,没有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多是老师给出点线索,让他们顺藤摸瓜,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找找这瓜在哪?说得很到位,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弱智教育的老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高年段的教学。
5、创新点,让聋生表演古诗。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让所有的老师耳目一新,孩子们独具特新的表演,让听课的老师感到惊讶,他们只借用了老师准备的头饰,把“新燕啄新泥”、“骑马游西湖”、“早莺争暖树”……每一个场景,用肢体语言表达得那么真切与朴实,对古诗的理解那么到位,这也许是老师自己都感到意外的。
当然,弱智学生不会表演,这一环节提示了我,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帮助学生理解。或者多收集别人表演的情境剧,让他们学习、观摩,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高。
值得推敲的地方:
1、钱塘湖春行,即湖上春行。全诗紧扣“湖”“春”、“行”三个字,然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全诗的理解,没有让学生紧紧课题来理解分析,学生思维易乱,而扣不住主题。如果从这三个字出发,更能启发学生,便于放与收。
2、对于聋生来说,古诗的音律美很难把握,教学中,老师也因为学生的弱点而乎视了朗读上的指导,哪怕是用手语读,也可以读出节奏上的美感来。
3、聋生有一定的视听能力,能听到老师的掌声,就一定能听到音乐,老师不太注意音乐对聋生的影响,要知道除非是在无声的世界里,音乐不会对人产生触动,只要有一点点听觉的人,就一定会从音乐中得到感动。在我看来,音乐、诗、画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三:
最初选这首诗来上示范课,我的心里是直打鼓的。古代诗歌怎样教?我想很多一线的老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只要求会背会默则已,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钱塘湖春行》这样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如果想让从字词、意蕴、情感等等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品悟的话,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还远远不够。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引领学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笔下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领学生体味到诗人内心的情愫,这是我在备课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李老师的语言特别精练。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语言简练,却恰如其分,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由于我教学生得重复多次,所以变得日渐有些罗嗦,语言上也没注意修炼。
2、教学设计结构严密,理解古诗的过程环环相扣,由“线—面—点”即从读句,理解句,到整体感知,再到精彩字词,多角度的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从读句、读诗、读字中去体会西湖的春景,也感悟到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3、能把握住古诗的要点,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便于聋生形象感知。一句诗,就是一个唯美的画面,音画是最直观形象的,课件教学很适合特殊的课堂,也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善于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把感悟到的内心体验,用手语表达出来。从中我能感受到她把新课标的理念内化到教学之中.课堂上能以启发教学为主,同时给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小组学,小组合作交流,从课堂来看,这一点聋生能做到,弱智儿童比较难,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能因为他残疾、弱智,就觉得他什么都不会。
特别是,后面的评课老师说到,没有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多是老师给出点线索,让他们顺藤摸瓜,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找找这瓜在哪?说得很到位,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弱智教育的老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高年段的教学。
5、创新点,让聋生表演古诗。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让所有的老师耳目一新,孩子们独具特新的表演,让听课的老师感到惊讶,他们只借用了老师准备的头饰,把“新燕啄新泥”、“骑马游西湖”、“早莺争暖树”……每一个场景,用肢体语言表达得那么真切与朴实,对古诗的理解那么到位,这也许是老师自己都感到意外的。
当然,弱智学生不会表演,这一环节提示了我,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帮助学生理解。或者多收集别人表演的情境剧,让他们学习、观摩,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高。
值得推敲的地方:
1、钱塘湖春行,即湖上春行。全诗紧扣“湖”“春”、“行”三个字,然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全诗的理解,没有让学生紧紧课题来理解分析,学生思维易乱,而扣不住主题。如果从这三个字出发,更能启发学生,便于放与收。
2、对于聋生来说,古诗的音律美很难把握,教学中,老师也因为学生的弱点而乎视了朗读上的指导,哪怕是用手语读,也可以读出节奏上的美感来。
3、聋生有一定的视听能力,能听到老师的掌声,就一定能听到音乐,老师不太注意音乐对聋生的影响,要知道除非是在无声的世界里,音乐不会对人产生触动,只要有一点点听觉的人,就一定会从音乐中得到感动。在我看来,音乐、诗、画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三:
最初选这首诗来上示范课,我的心里是直打鼓的。古代诗歌怎样教?我想很多一线的老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只要求会背会默则已,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钱塘湖春行》这样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如果想让从字词、意蕴、情感等等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品悟的话,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还远远不够。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引领学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笔下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领学生体味到诗人内心的情愫,这是我在备课中首先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