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2)

时间: 12-21 作者:邹思远 栏目:反思

“新文化运动”意义及评价是难点,我设计提出以下问题突破:

1、结合课前准备,从历史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积极: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畴。)

2、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既培养了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效果很好。


篇三: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自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9课。做为八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十分有限,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尚未建立,如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避免片面地脱离历史实际地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成为这节课考虑的重点。本课尝试通过网络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来解决这些问题。纵观本课,主要有以下感想:

一、教学特点:

1、力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拓展教学的视野

本课从“为什么”入手,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从机械的练习中跳出来,通过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这一方式,在创设历史情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2、对教材内容作出合理取舍,确立新的课程教材观

本课在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增补了一些新的历史素材,为师生探究搭建了平台,引导学生经过对一系列历史现象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来对这些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有关教学设计的其他设想:

设想一:以陈独秀的生平为线索导入本课,同时突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探索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设计如下:

(1)“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 ,幼年丧父,随祖父习四书五经。”

问:此时的中国人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答: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展开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由于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2)“17岁(1896)中秀才第一名,信奉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

问:此时的中国人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答: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也只推行了103天。

最终以戊戌六君子喋血的悲剧而告终

(3)“23岁(1902)从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

26岁(1905)加入同盟会 。

33岁(1912)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入狱,出狱后到日本。 ”

问:此时的中国人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答: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依旧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4、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