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3)

时间: 11-28 作者:李龙海 栏目:反思


篇四: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片断一中,我用“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紧接着我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树叶,用彩笔来描一描树叶的轮廓,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再通过描树叶的一周的长,从而揭示周长的意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
    二、让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在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黑板、文具盒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组内说一说。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怎么找?手指从哪里开始指,一圈后就到哪里结束?在片断三中,通过教师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这样,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操作活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让学生在拓展中掌握和巩固周长的概念。
    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的周长;通过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理解了周长;最后,采用量一量,算一算方法,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片断三中,先组织学生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么测量和计算,这样的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无限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技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还是留有遗憾:由于想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所以存在前松后紧的问题,后面环节中的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也不够充分,部分练习只有留待下节课进行,因此对课堂的调控还有待加强。


篇五: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上,我创设了多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对周长的感知,不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头脑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之处:
    1、对教材的扩展与加深。
    课本中仅仅通过描两片树叶的边线就让学生认识周长,这是不够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在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需要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其周长,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曲线图形,其中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以及树叶,让学生通过描边线认识它们的周长,这是对教材的扩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