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反思(3)
时间: 11-27
作者:欧洁虹
栏目:反思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引导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 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例如,在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操作:用手捏住线段的两端,然后把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在进一步从拉直的这线段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并画#p#副标题#e#出线段的图形,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课堂上体现了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所构成的,一堂课的成败,往往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上,反思教学中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无论是成功的细节还是失败的细节,都能给人以启迪,在反思细节中获得成长。
在认识线段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时,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做的:“(指着铅笔盒的边说)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由于他指的铅笔盒的边角处是弧形的,按照线段的特征线段必须是直的,显然他所指出的线段并不准确。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操作给予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对吗?”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说对的。此时一个女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的铅笔盒的边是弯的,不直,不能看成线段。”
此言一出,这位男同学也发现自己指得是有写问题,同时大多数孩子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第一个男同学指出的铅笔盒的边,的确,这条边的两端是弯的,把它看成线段,的确不够准确。
这时我问“那在铅笔盒的边上能找到线段吗?”这个问题出来,启发了学生的心智,每位学生都积极的思考,尤其是刚才那位指错的孩子。通过思考,刚才指得有误的孩子说:“出从这里到这里可以看成线段。”(实际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铅笔盒的边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请他将两只手指定格在铅笔盒边的直的那部分上问其他孩子:“现在他两指间的部分可以看成线段了吗?”孩子们齐答:“可以。”
我又问那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现在这条边是直的”
提问:“他的两指就是这条线段的——?”
学生回答:“两个端点。”
这个教学细节我在课前是有所预想的,我考虑到学生在指线段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指出铅笔盒的边,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有所准备的,首先在第一次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单纯的否定他的对与错,而是将评价的权利让给其他学生,我认为让学生评价有助于让孩子们都去反思这个孩子的答案,通过反思一个孩子的答案让孩子们得到明确的认识,强化对线段特征的理解,这样通过自己反思得到的认识结果要比老师评价后给予的深刻得多。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出课堂不再是一师与一生独立对话的场所,应该是集体讨论交流研究的地方。
篇五: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总能发现一些新点子,让我感动不已。例如:量线段的方法,可以从0刻度开始量,也可以从1、2、3等任何刻度开始量,而且计算的方法也是学生悟出来,并介绍给大家。在学生画线段这个环节,让学生用合适的工具画一画,并在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线段特征的体验,初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画线段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我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3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 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例如,在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操作:用手捏住线段的两端,然后把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在进一步从拉直的这线段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并画#p#副标题#e#出线段的图形,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课堂上体现了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所构成的,一堂课的成败,往往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上,反思教学中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无论是成功的细节还是失败的细节,都能给人以启迪,在反思细节中获得成长。
在认识线段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时,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做的:“(指着铅笔盒的边说)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由于他指的铅笔盒的边角处是弧形的,按照线段的特征线段必须是直的,显然他所指出的线段并不准确。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操作给予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对吗?”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说对的。此时一个女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的铅笔盒的边是弯的,不直,不能看成线段。”
此言一出,这位男同学也发现自己指得是有写问题,同时大多数孩子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第一个男同学指出的铅笔盒的边,的确,这条边的两端是弯的,把它看成线段,的确不够准确。
这时我问“那在铅笔盒的边上能找到线段吗?”这个问题出来,启发了学生的心智,每位学生都积极的思考,尤其是刚才那位指错的孩子。通过思考,刚才指得有误的孩子说:“出从这里到这里可以看成线段。”(实际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铅笔盒的边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请他将两只手指定格在铅笔盒边的直的那部分上问其他孩子:“现在他两指间的部分可以看成线段了吗?”孩子们齐答:“可以。”
我又问那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现在这条边是直的”
提问:“他的两指就是这条线段的——?”
学生回答:“两个端点。”
这个教学细节我在课前是有所预想的,我考虑到学生在指线段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指出铅笔盒的边,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有所准备的,首先在第一次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单纯的否定他的对与错,而是将评价的权利让给其他学生,我认为让学生评价有助于让孩子们都去反思这个孩子的答案,通过反思一个孩子的答案让孩子们得到明确的认识,强化对线段特征的理解,这样通过自己反思得到的认识结果要比老师评价后给予的深刻得多。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出课堂不再是一师与一生独立对话的场所,应该是集体讨论交流研究的地方。
篇五: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总能发现一些新点子,让我感动不已。例如:量线段的方法,可以从0刻度开始量,也可以从1、2、3等任何刻度开始量,而且计算的方法也是学生悟出来,并介绍给大家。在学生画线段这个环节,让学生用合适的工具画一画,并在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线段特征的体验,初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画线段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我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3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