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的故事作文(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

时间: 10-13 栏目:学习方法

小城不小,大城不大。希望通过小城故事,一起去感悟所谓的“小成”与“大成”。

我的0分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

 

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要求: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文明的韧性

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

中华文明,也称华夏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其中又以易学为根本。

无论是文明,还是中华文明,都远大博深,包罗万象。中华文明自发源起到发展到现在,一直保持了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原因何在?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良好的“韧性”?还是中华文明具有良好的“人性”?或者是中华文明不“任性”?

韧性,物理学概念,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可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但是因为“韧性”,因为“韧性”再好,其断裂只是概率问题。

中华文明的“韧性”,首先体现在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异质文明、在包容中消化异质文明、在多元融汇中更新自身。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并不是没有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时候,但总体上呈现开放态势。这种开放不像古希腊文明和近代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国那样是全天候的开放。那种全天候的开放往往伴随着对外扩张,结果是发生大变异,分化、瓦解、衰落乃至毁灭。中华文明的开放是在保证自我生命机体存活基础上的适度开放,只要对自身不构成伤害,都能兼收并蓄。有所坚守而又通达,这是中华文明形态虽变而生命恒久的重要原因。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无论宗派流派如何众多歧异,都能经过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综和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化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是中华文明的“韧性”,是我们所理解的文明的“韧性”,这是我们对文明的理解。正如柴静《看见》所言,“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此时,我们不仅要反问,我们感受到的中华文明是这样的吗?或者说我们的人性(心性)是这样的吗?

什么是人性(心性),南怀瑾先生曾说,“中国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全世界几十亿人,同样都是眼睛、鼻子、嘴巴,但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即使双胞胎,面貌、思想、个性,各不相同,这两句话就是心性问题,非常奇妙。”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当中国人不再为衣食而忧,文化断裂,信仰缺失,已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无论儒家的“仁义礼智”,佛家的“因果报应”,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国人立足之根在于身心修养,而身心修养之本在于对“文明的心性”的理解,还是对“文明的韧性”的理解?显然,我们的心性已经背离了我们的文明,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信什么?我们不小心把我们的心性给丢了。

人类的文明,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个心性问题,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儒道佛三家,唐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心性问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中华文明的“韧性”,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回我们的“心性”。中华文明的“心性”是文明的生命,我们要给生命以“韧性”,需要“给自己时间,不要焦急,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三毛《亲爱的三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我们文明的“韧性”,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找回我们已经丢失的“心性”,或者说我们对“人性”的迷失。

 

中华文明的“韧性”,最后体现在有韧性但绝不能任性。“韧”“任”,一字之差而言,却谬以千里,稍不留神就会出差错。文明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也是法律层面的要求。在文明面前不能任性,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行为习惯的准则。不要总是觉得文明是“面团”,文明具有“韧性”,我们就可以任性,这样只会害人害己。

可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除了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外,更重要的是具备“韧性”,不失“人性”,又不“任性”。

 

同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文明的“韧性”,唤醒文明的“人性”,切忌文明的“任性”。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