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亲不只是给了我生命,更重要的是给了我进入社会求取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父亲是我的最严谨的老师。我四周岁就上学了,十周岁考进了中学,许多知识是超前学的。我记忆最深的是他教给我写信、珠算和记账等。那年头兵荒马乱的,没学上就去找机会谋生活。他曾经教我到一个裁缝店里,一边学手艺,一边帮老板记账。我初步懂得一点做个男子汉应当承担的家庭责任。母亲承担了家庭的全部家务活,有时生病了或是其他原因不能干家务了,母亲就教给我干。母亲教给我刷锅、洗碗、磨面、做饭,有时还教我缝缝补补。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将来你离开家里,这些都有用处。还讲过两个笨母女的故事。她说:“妈妈在缝被子,叫女儿和面;女儿说水多了,妈妈教女儿加面;女儿又说面多了,妈妈又教女儿加水;加来加去,女儿说,盆里放不下了;妈妈生气地说,要不是我的一只脚套在被子里面了,我就要去打你一抷了。”讲完故事,母亲笑了。她说:“一个人要好好的学习做活,太笨就会误事,会误人一辈子。”
现在,我已经是年近耄耋之人,想起先人们给我的许许多多,是罄竹难书的。他们给了我身躯,给了我灵魂、信念和精神,给了我处人处世之道,给了我生命之河的永远流淌着的血脉。当然,除了他们之外,还有我的亲人、老师、同学、同事、朋友,以及许许多多关怀过我而没有名分的好人,也给了我许许多多有用的东西。我们每一个人总是在“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既然如此,人活着就必须“我为人人”地活下去。这是作为社会的人应当有的归宿。
不得不承认,80后纠结的时代已经逐步落实,轮到我们了。
我们这一群人,大学时代的开始预示着我们成长的归宿变成一个矛盾性的现实问题。人人上开始疯狂转发有关珍爱父母的状态,和父母相处时间的计算让我们开始感到不安。接下来,我们究竟要怎么走?
家长们纷纷对孩子的归宿展开讨论。
“我不希望儿子出去,就回家乡,工作房子有我们也不用愁。好不容易养活个孩子,说走就走了,和没养有什么区别。”
“趁孩子还年轻,应该让他们出去闯荡闯荡,毕竟将来老了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到时候想不分心都难了。”
“只要孩子有理想,愿意出去就出去,大不了我们跟着。”
接下来就轮到我们这些半成年人思考了。
我们拼死拼活的奋斗,是为了走出来还是为了返回去?
父母千辛万苦让我们出来混,可又千方百计让我们回家。我们如果放弃牵绊依然闯荡老来肯定后悔。但就算回归父母身边我们老来就不会吗?
我们奋斗,说朴实点就是想过上舒服的日子,说俗气点就是想过上体面的日子,说窝心点就是是汇报父母。可是我们奋斗的结果呢?如果一不小心我们混出日子来就算在外面风光体面家里的老爹老妈还为我们巴巴的守候,他们要的可能只是我们能陪在身边。
话再说,如果我们确实陪在他们身边,邻里朋友家长里短的唠嗑说起自己的孩子还是在这个小地方吃着爹妈的老本,没有虚荣心的人都是不正常的。就算为了那些世俗的脸面,他们心里多少也是别扭的。
朋友的老爹说的很对,人生就是在矛盾里活着。
我表示很无力,无法扭转这种格局。或许我们的成长会在矛盾体中遍体鳞伤,可是没有疤痕我们那里来证据说明我们曾经旺盛的伸展过。好吧,说到这里我必须承认,人生不是耍帅,少点疤是点,没有那个傻子想要过的多么痛。
求解命题。求给一个平衡的答案。另外说一句,我们没有生在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