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以后,当我做化学作业用到那些化合价时,总是回想起那个有些混乱的吃饭故事。那堂精彩的化学课,老师那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动作、绘声绘色的语气和那些化合价一起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就像化学反应中的“紫变红”、“火花四溅”一般,郭老师的讲述同样绚丽多彩。
今天,准备与同学们一起探究有关“燃烧与灭火”的化学知识。在自己的精心准备下这一堂课收效颇丰,非常成功。
课一开始通过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引入课题,并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烧不坏?随即指出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便可释疑。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利用小石块、酒精灯、坩埚钳、红磷、白磷、水、烧杯、铜片、导管等仪器分组进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后同学们讨论、交流归纳出结论。由于是亲身实验获得的成果,因此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既生动有趣、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主人。
随后的教学任务“灭火的原理及方法”,通过小组竞赛形式让学生运用一些工具,结合生活和化学知识,采取不同的方法,将一支支燃着的蜡烛熄灭。同时运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解释。在学生们完成任务同时,教师不失时机进行拓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自然也水到渠成。
之后对开始的实验悬疑进行释疑。最后,师生对本节课进行共同回顾与小结,并布置好课后任务,顺利结束课程。
“mg+o2=mgo...”暑假预习时,一看见这样的化学公式,我就顿感头疼,繁琐的化学总是这么不招人待见。但通过开学后的第一堂实验课,我体验到了化学的乐趣,看到了它吸引人的一面。
也许是听说化学很难,也许是听说化学很枯燥,同学们一致对周一的化学课产生了抵触情绪,有部分同学都准备“梦会周公”了。可是当化学老师真的走进班里时,我们的好奇心猛然被吊了起来。化学老师的手里竟有一个铁皮盒,里面摆满了试管架和装着无色透明液体的烧杯。老师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呢?我们个个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连准备和周公会梦的同学也满怀期待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了。
化学老师看到我们那好奇的眼神,好像在故意吊我们的胃口,神秘莫测地从铁盒里抽出一张白纸贴在黑板上。老师的这一举动让我们如坠云雾。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是让我们不知所云:“我不用笔就能在这张纸上写字。”什么?我的耳朵不会听错了吧?想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我们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只见老师从铁皮盒里拿出了一个类似于喷筒的小瓶子,娴熟地对着纸喷了几下,奇迹般的一幕出现了,那张纸好像被施了魔法,竟然悄无声息地显示出了红色的“化学”两个字。同学们个个如同见了外星人一样,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哇”的一声,那声音如此整齐。好像事先排练好了似的。随即底下一片喧闹,同学们迫切地想知道老师到底耍了什么花招。只见化学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其实很简单,我事先用手沾着氢氧化钠在纸上写了‘化学’两字,等到喷了酚酞以后,氢氧化钠遇酚酞会变红,所以你们就看到了红色的‘化学’两字。”听了老师的话,我们这才如梦初醒,大彻大悟,没有一个不把这一知识牢牢记在脑海中的。
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兴致如此高涨,趁热打铁又向我们做了另一个实验:“水”变“牛奶”。一听到这个名字,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普通的水能变成牛奶,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可老师对我们的怀疑丝毫不以为然,他熟练地从铁皮箱内拿出了一支试管,然后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倒了一些类似于水的透明液体,紧接着取出一个烧杯,里面装着另一种液体,准备将试管内的液体滴进烧杯里。我们个个屏息凝视,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一时间老师的手成了全班聚集的焦点。可就在这时,老师突然停住了,似乎在折磨我们的好奇心。同学们个个瞪大眼睛,拭目以待,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在停留了难熬的几秒钟后,老师终于往烧杯内滴液体了。当两种液体相碰撞的一瞬间,“水”一下子变成了乳白色的“牛奶”。教室里如同扔了一颗定时炸弹,一片沸腾。当我们问老师原理时,老师却笑而不答,只说:“谜底且听下节课分解。”哎,真是一位“狡猾”的老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