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演讲稿(3)

时间: 03-25 作者:李照骞 栏目:演讲稿

群众文化从概念上讲,应该说是我们党的一个发明创造,是由党的群众路线所派生出来的,它的实践性非常突出,所以说群众文化是一种事业。具体地说,群众文化是以对民间文化(popularculture)和大众文化(maculture)的认同态度和改造程度为特征的文化现象。所谓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所谓大众文化是指现代工业文明中所产生,用工业、商业手段批量制作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从民间文化来说,群众文化是早已存在于历史中的,最早使用群众文化的概念,是以民间文化为落脚点的。如延安时期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多是以对民间文化的继承和批评为中心展开的。象秧歌剧《兄妹开荒》,用的就是民间流行甚广的秧歌形式。影响更大的赵树理的小说,应用了民间的叙述方式,《小二黑结婚》就是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到了八-九十年代后期,大众文化开始进入群众文化中,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卡拉ok、歌带、影碟、新的商业娱乐场所等。这些工业化、商业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完成的大众文化,使群众文化又有了新的内容。

对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认同态度和改造程度是我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点,这种认同和改造是以民族审美心理与时尚为基储以国家文艺政策为约束、以我国政府所特有的群众文化工作机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所操作的。

(二)群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突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群众为主体,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任务的有机结合。”《决议》中所体现的这种基本观点,实际上是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从理论上明确了群众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群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广泛的联系,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自己特殊的优势。它把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积极地加以改造、利用,使其成为群众娱乐方式的同时,成为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手段。在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中,道德优先是个基本法则,扬善抑恶,规范伦理,美刺教化是民间文化最突出的内容。孔子讲,“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种以善为美的思想千百年来,被民间化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出出感人的戏剧,积淀成生动的民间文化的特殊形式,成为群众娱乐的一种手段,更是百姓道德认识的一个尺度。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话题,同样也成为民间文化的话题,从这一点上说,群众文化早就承担起了构建思想道德体系的责任。所以说,群众文化工作的任务其实就是如何将民间文化的道德优先性,引发到建设当前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构中来,使民间文化在塑造民族心理的过程中,体现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

(三)群众文化与文明城市形象

一般来说,群众文化按产生的职业领域和活动的主要范围划分,有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按活动的性质、形式和人员的参与状况划分,有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按历史传统或礼仪规范形成的民风民俗划分,有节日文化、庆典文化、婚丧文化等。由此看来,群众文化有着最广的群众参与、有着多样内容和形式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并出现于城市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如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全部光辉一样,群众文化的表现,也毋庸置疑地折射着城市的形象状貌。是“脏、乱、差”的城市还是“美、雅、洁”的城市,并不是由宣传得来的,而是由对群众文化的普遍状态的感受得来的。市民群众的羞恶之心、怜悯之心、仁爱之心以及自律之念、上进之志等等都是通过群众文化的熏陶日积月累地养成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乃至仪表风度,有分寸、有进退,自然、大方而得体。正是市民群体最一般、最普遍的良好素质修养及其外在的各种现实表现,直接地、显型地呈现出文明城市的形象。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