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时间: 03-13 作者:陈紫薇 栏目:反思

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整合目标──课堂的主线──《白杨》教学有感

整合和分解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但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他们则是相辅相承的。分解目标是目标具体化和操作化;整合目标是对分解目标进行梳理后形成的有结构的目标群。它的意义表现为在把不同层次的、不同类群的目标,在主攻方向的提领下建立课程教学提纲,进而引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思路完成课堂教学。

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了以“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主,读懂了句中含着的意思为重点分解教学目标。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延伸拓展”的教学思路。

在目标整合问题上,我确定了三重目标:首先是以文章开头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知道白杨树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和愿望。接着借爸爸的话转入到父亲“托物言志”的教学上来,通过“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这一句话让学生明白爸爸是在借白杨树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心愿。并能理解白杨树指的是像爸爸那样为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把整篇文章的主要目标和重点目标都予以实现。既让学生明白作者借物喻人的学作手法,又学会了体会向句中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最后以课文结尾中大白杨和小白杨的关系,联系借物喻人的写法,启发学生自己体会孩子们将会怎样?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

通过整合目标的迎领指导,分解目标的具体步骤,整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重点也较为突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练习册的阅读练习中有一篇文章《詹天佑》。在教学中我将两篇文章对比阅读,比较修筑这两条铁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学们都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有的找到时代背景不同,有的找到遇到的困难不同,有的找到解决方法不同,有的同学还从文章赞颂的人不同去想。同类型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拓展思维。

努力营造多彩的课堂——学《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们只有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会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乐:课伊始,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时描述心中意象,助学生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