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指南用指南心得体会(3)
我要与孩子们进行一节美工制作活动---画珊瑚。参考教参之后我决定用吹画的方法教孩子们,我为她们准备各种颜色的颜料,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讲述了颜料的调配和吹画的过程。活动过程中,我努力的指导,事实证明大部分幼儿都难以完成,在作品的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沮丧,感叹作品不像珊瑚,我很沮丧。午休时间我翻看《指南》看到艺术领域给教师提出的教育建议是1、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创造。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我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我的绘画思路、方法,强加给幼儿,孩子们只是纯粹地模仿,画的珊瑚不像,孩子们就觉得很失败,突然,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为什么我要让孩子们按照我的想法与要求去做呢?为什么不去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呢?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呢?于是,我决定再试一次。我为孩子们准备了颜料,棉签、蜡笔、水彩笔、彩色的纸、剪刀、胶水。在组织活动时,我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材料、分组,在我的鼓励、支持下,孩子们都积极的动手做起来,有吹画珊瑚的,在吹的过程中用上了棉签,有水彩笔、蜡笔画珊瑚的、有用彩色纸拼贴珊瑚的。在近20分钟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在完成之后,拿着自己的作品与小朋友共同欣赏、介绍,开心极了。
我顿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给孩子多一点信任和支持,我将会获得一份惊奇的收获。在《指南》的引领,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研读并具体实施,力争让孩子们获得科学、全面的发展!
这两天学习了教育部刚刚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觉得颇有体会。该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对于幼儿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而细化的要求,并且对于每个方面三个年龄阶段也提供了具体的目标指引,家长读后,可以非常准确地知道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各大领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教育可以促进目标的达成。例如:“健康”领域中,有“动作发展”这一内容,列举了三个发展目标,分别是“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且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在“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这一目标下,又详细地例举了5-6岁这个年龄阶段“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能快跑25米左右”等内容,帮助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是否达到发展目标,我自己在看每个目标的时候,都细心地用笔在旁边进行批注,有的孩子能全部做到,我就批上“合标”;有的部分能做到,我就注上“部分合标”。全部读完,孩子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就非常清晰地有一个轮廓了。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孩子的不足有哪些?通过阅读,家长心中的方向感愈加明晰,今后教育的着力点也就更加准确了。我认为,这比盲目地让孩子学这个、练那个,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爱孩子,就不能揠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到哪里,怎样帮助孩子一步步到达那里,而所有这些,《指南》都能给家长非常有效的指导。
作为大班孩子家长,孩子目前正处于5-6岁这个年龄阶段,我认为家庭教育方面更应该从父母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幼儿很多学龄前常规的教育与家庭模式、生活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最初形成都是从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开始的,所以父母在这些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指南》中的社会方面提出的“目标4 关心尊重他人”中的教育建议方面,要求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礼貌地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这其实是对家长的要求,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又看到多少孩子能够主动做到这几点,说明我们家长本身在这些方面做的也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