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

时间: 09-02 作者:周叙 栏目:反思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反思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第三章第6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要学生做凸透镜成像的分组实验,我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这节的实验教学。

进行实验前我先用一个凸透镜和一根点燃的蜡烛模拟了一下这个实验。将蜡烛看作成像物体,黑板当做光屏,当逐渐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时,同学们在黑板上看到蜡烛的不同形式的像,有放大和缩小的;然后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再进行模拟实验,发现像的大小有了明显的变化。由此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和凸透镜的焦距有关,也可能和物体距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关。所以我们带着这几个猜想进入实验,在进行实验时,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先说说我在八年级1班的教学过程,在同学们得出猜想后,我先进行了一下演示实验,选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先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顺序插好在光具座的固定件上,调整好三者的高度,使烛焰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位置,当物距u分别为40﹎、30﹎、20﹎、10﹎、8﹎、5﹎、3﹎时,看看是否能够在光屏上成像,如果能成像,说明有光线到达光屏,成的是实像,观察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是放大还是缩小的,读出相距v的大小;如果不能成像,则从光屏这边向凸透镜看去,看凸透镜里面是否有像,如有像,又不能在光屏上面看到,证明成的是虚像,不是实像,观察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做完后,我再换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保持物距u为40cm、30cm、20cm、15cm、10cm、8cm、4cm时,按照上述步骤完成实验。演示实验后,我请同学们分组完成实验,由于我已经把整个实验都模拟了一次,所以同学们都顺利地做完了整个实验,最后根据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和实验现象总结出如下成像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即: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当u=f时,不成像;这个班的同学很圆满的完成了实验,圆满的得出了实验结论,但是却没有留下什么很深刻的实验印象,在后面遇到的凸透镜成像问题时候他们头脑中很多是一片空白,又要去翻书找成像规律,所以我觉得这次尝试虽然实验圆满完成,但是却不是很成功,因为学生们只是一个认识过程,没有达到认知状态。以后一切要靠做题目的过程中去重新熟悉和记忆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