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2)

时间: 08-07 作者:李智峰 栏目:反思

课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文章鉴赏,作者生平,作者的作品特色。由于作品设及到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我找了《百家讲坛》的影视资料学习。我想让课堂具有一种文化的韵味,这也是语文味道的一种表现。写好了教案后,我在另一个教学班进行了试讲。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语句然后评析很耗时间,而且未能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有不少学生处于等待状态。于是我把教学步骤改为了围绕“快”字,在课文中寻找相关语句。上课前一晚,我在网上偶遇读研的同学,讨论中,她帮助我解决了如何衔接景与议论两部分的问题。整个教案在完稿后起码经历了四次大的改动,可见一节好的课尤如一件艺术品一样,需要作者用心去雕琢。由于备课很充分,在上课时候,对课文的驾驭可谓驾轻就熟。而我觉得今天自己的表现也是历次公开课放得最开的一次,这主要得益于课前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及对新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当然,这与几年来教学的经验积累与反思也是分不开的。

不过,从学生的反应看,我的付出似乎没能与学生的反应成正比。师生的对话不能完全同步,也就是说学生对我的问题存有迟滞的状态。对此,我们总会责备学生,认为学生基础差。以前我在上课时,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了一个误区,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内容具有深度,有时教学设计高于学生实际水平。其实,如果这节课的目标因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无论这节课的形式有多么漂亮,教师的语言如何动人,但学生却收效甚少,课堂有何作用呢?这也是我对新课标理念认识不够深刻的地方。

上《小石城山记》时,我是一边翻译句子,一边带出作品的主旨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很传统,讲不出深度。但对我校的学生却很有效果,那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字词也基本上能掌握。

在我们思考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本初。不提倡串讲文言文,是觉得这样做学生的主动性未能被带动出来;对文言文进行鉴赏,是为了深入理解文本,使学生的情感受文本感染。可如果学生连语句的意思都读不懂,他们怎能有能力深入揣摩文章的主题,字底的含义呢?教师的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教师的问题是学生永远也不能回答的,那么就会打击学习激情性了。因此,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以字词句的落实为教学重点,首先确保学生能读懂文意。

当然,以落实字词句为重点,并非把文章翻译就可以了。在翻译的同时,教师可以穿插文本所色极的文化知识、深刻的含义、结构编排、简练的语言······注重朗读。总之就是把握一个原则,激发兴趣须重视,翻译语句是重点。


反思三: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实际上,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问题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看作隶属于问题一,由于学生问得较多,所以单列为一个问题予以解决。总体来说,教学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原则。而对于行文思路的把握既是高中文本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较好地体现了本篇文章的特质,所以,教学设计比较科学。  

2、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由于“快然自适,则无往而不快”中寄寓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人生态度,而且在中国的士文化、贬官文化中不失为一朵奇葩,所以在课前准备时通过利用百度的搜索功能获得了大量资料,在“迁移拓展”和“融会贯通”环节安排设计了较多内容,较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对所教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但是,由于内容较多,且大多数链接都是古诗文,所以也使学习有了一定障碍,影响了效果。如果把有些内容移至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百度先搜一搜,看一看,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