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2)

时间: 08-06 作者:陈志军 栏目:反思

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比较,二是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大小。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有了之前分数同除法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也已理解并掌握。对照比较,不难发现,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方便,而且简单,易被学生接受。这一点可以从之后的试一试中也能体现,只是除不尽的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注意约等号的使用。因为除不尽的往往都是循环小数,也有学生说保留三位小数,不一定要除到第四位。(看来还是挺有思想的。)我很欣赏学生们有这样的想法,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书本,不盲目地服从,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


反思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是运用的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等,都是学过的旧知识。所以在教学小数化分数时,我采用让学生尝试做做小数化成分数的方式进行。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或利用分数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这样两种方法。学生在试算中,已经遇到了两种情况:一种分数能用两种方法化成小数,一种分数只能用一种方法化成小数。而恰是这种只能用一种方法化成小数的分数,它不能化为十进分数,抓住这个学生已经感知的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分母的情况,认识到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的特点。探索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分母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通过判断题3/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补充一个前提条件:一个既约分数。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针对具体分数的情况去用合适的方法转化,也掌握了一个既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本节教学中,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既使学生对已学的旧知识加深了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本节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第二部分学习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探索一个既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

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一个既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分母只含有素因数2和5。第一次和第二次试教,学生都不能找出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给学生一个好的认知起点。学生都选择:“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老师也没有要求学生用第二种方法化成小数。一个有限小数都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这是学生探索这个规律的认知起点,而他们没有这个起点,如何让学生探索这个规律呢?课后黄老师向我指出这个问题。重新备课,所以在后来的课中#p#副标题#e#我请学生用二种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并板书。给学生建立好了认知起点,学生很快就感悟到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母有关。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后有部分老师认为,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直接告诉学生。我认为这还是有待商榷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道我们就这样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吗?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谈21世纪的中国教育时曾说过的一段话:“学校所给的数学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是清楚的,题目也一定做得出来。但是到了社会上,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需要老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解决难题的能力,掌握遇到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的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的视角从狭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难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