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季教学反思(2)

时间: 08-29 作者:孙春蕾 栏目:反思

4.“体验与表达”环节切合了“体悟人生”的板块主题,主要目的是唤醒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活动来表达独特的自我。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可圈可点,是整堂课的亮点所在。

5.课堂气氛很拘谨。可能因为听课教师众多,师生之间紧张的情绪互相传染;也可能因为开学不久,师生之间了解、默契不够;最根本的恐怕是因为课堂预设过于细致周密,具体表现为课堂提问的开放度不够,追问太琐碎,导致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不强,深度不够。总之,课上得四平八稳,波澜不惊,基本是依照课前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

6.文本的品赏不够。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语句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品味。

《我的四季》是28年前张洁在人生的中年(44岁)时期写下的人生感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生命体验,加深学生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从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的隔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为此,教师应该创设条件在活动中加深学生的体验。落实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如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和学习内容),并且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力量。还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深入文本的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接触文本,品味语言。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对话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改进措施:

基于以上认识,可对教学的主体╠╠“再读领悟”环节作如下改进:

1.自由选择春夏秋冬中的任一季节自由组合分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的人生春(或夏或秋或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穿插作者和背景介绍,评价学生的发言,边引导边总结,并形成板书。

3.找出富有哲理、给人启示的语句,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进一步体悟作者的人生感受。


反思四:我的四季教学反思

在处理《我的四季》的教学内容时,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我们更多取其普遍意义上的教育意义,从教学效果看,过分强调其教育作用容易使教学活动脱离文本,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课文的题目是明白的,即我的四季,强调我的,就不是你的、他的。但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我们常常把“我的”偷换成了“人的”,从而“我的四季”也就成了普遍的“人的四季”,导致对文本认知的错位。

产生这样认知错位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忽略了课文的出处,即《人民文学》1981年第二期,不能够回到写作的现场获取文本的意义;#p#副标题#e#也可能是我们对作者缺乏必要 的了解,缺乏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的创作、了解作者作品的主要价值取向;但更可能的是,我们孤立地解读文本,而忘掉了课文的题目。

文本解读中忘掉了课文的题目是非常可能的。课文的第一句话独语词段——“生命如四季”,这本是对全篇隐喻的规定,但是,我们很可能就此理解为人的生命的四 季,代替了我的四季。进一步看第二节的内容,“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这段引述的文字,时间是不确定的“春天”,地 点是不确定的“这片土地上”,“ 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也可以解读为自身资源的问题,从而“我”也就模糊不清,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也可以是人们。

距离文章的发表 已有三十年,时代已然有变迁。在三十年前,我们阅读这个文本,是完全可以泯灭你我他的差别的,因为作品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这个时代的全体的年轻的读者。三 十年后,我们更愿把它作为一个优秀的文本来解读,加以文本外的时代与作者的因素,我们获取的意义或许更丰厚。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