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数学教学反思(2)
时间: 08-02
作者:贾国萍
栏目:反思
反思二:交通与数学教学反思
“交通与数学”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中的最后一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能运用自己已知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交通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基于此,我对教材的教学内容和顺序做了调整,同时结合教学情境,将课本上较枯燥的数学知识,放到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突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原则。使单一的教材生活化、形象化,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2.以人为本,鼓励自主学习,平等参与。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倡导自主学习,师生平等参与。这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一起平等的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用互动的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感受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3、《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实践活动是以活动课为阵地,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本节课虽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但并不是一节单纯的实践课,还是一节综合练习课。本节课还承载了一定“练”的任务,为了学生本节课“练”有“法”可依,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地开展,在第二环节,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此类题的原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环节作了充分准备。本节课虽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但也体现了数学课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这节《交通与数学》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望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
反思三:交通与数学教学反思
1、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体现生活性。
《课标》中提到:实践活动课要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体现实践性,应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应让学生课前有准备,收集和本节课有关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所准备地来到课堂,这样实践活动会开展得更顺利些。课堂上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通过实践的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课前产生的数学问题。最终掌握解决生活中此类问题的方法。整个活动是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获得实践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