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成就(二)教学反思
时间: 08-19
作者:陆红羽
栏目:反思
反思一:科学技术成就(二)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基本点”为驱动,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反思三:科学技术成就(二)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实验班上了一节公开课:八下历史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本节课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学·习课堂”“七善”模式设计的教学过程。由于课标对17、18两课的要求是“了解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863计划”并没有明确指出,加上课文内容少,对实施863计划取得的成就欠缺——只有一个图片,所以在本节课时开发了两个教学资源:1、三次科技革命2、863计划八个领域取得的的成就(图片)。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认识我国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紧迫性,而且通过了解成就加深对八个领域的记忆,由此促使学生心生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投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大教材”观念。这是本节课备课的一个亮点。
本课在八(7)实验班展示,总体来看,效果较好:
1、各个环节完整,尤其突出“善习”(15分钟课前习,10分钟课中习)和“善学”(自主阅读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二环节;
2、点拨到位(通过老科学家的信件内容和批示内容认识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
3、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自学、交流10分钟,发言人数15人次以上);
4、时间安排恰当,“收口”用时2分,正好下课;
5、注重课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语言鼓励、掌声表扬、不断纠正学生站姿、声音、表情等)。
但经过教后反思和集体评课,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不似表面那么完美。问题主要有:
1、课前”习旧知”——“三次科技革命”没有达到最佳预期目的,学生的“兴奋”未充分激发出来,这里可以再设计几张对比照片。
本课设计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基本点”为驱动,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反思三:科学技术成就(二)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实验班上了一节公开课:八下历史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本节课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学·习课堂”“七善”模式设计的教学过程。由于课标对17、18两课的要求是“了解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863计划”并没有明确指出,加上课文内容少,对实施863计划取得的成就欠缺——只有一个图片,所以在本节课时开发了两个教学资源:1、三次科技革命2、863计划八个领域取得的的成就(图片)。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认识我国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紧迫性,而且通过了解成就加深对八个领域的记忆,由此促使学生心生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投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大教材”观念。这是本节课备课的一个亮点。
本课在八(7)实验班展示,总体来看,效果较好:
1、各个环节完整,尤其突出“善习”(15分钟课前习,10分钟课中习)和“善学”(自主阅读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二环节;
2、点拨到位(通过老科学家的信件内容和批示内容认识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
3、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自学、交流10分钟,发言人数15人次以上);
4、时间安排恰当,“收口”用时2分,正好下课;
5、注重课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语言鼓励、掌声表扬、不断纠正学生站姿、声音、表情等)。
但经过教后反思和集体评课,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不似表面那么完美。问题主要有:
1、课前”习旧知”——“三次科技革命”没有达到最佳预期目的,学生的“兴奋”未充分激发出来,这里可以再设计几张对比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