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反思
时间: 07-31
作者:莫倩
栏目:反思
反思一: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反思
本课在八(7)实验班展示,总体来看,效果较好:
1、各个环节完整,尤其突出“善习”(15分钟课前习,10分钟课中习)和“善学”(自主阅读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二环节;
2、点拨到位(通过老科学家的信件内容和批示内容认识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
3、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自学、交流10分钟,发言人数15人次以上);
4、时间安排恰当,“收口”用时2分,正好下课;
5、注重课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语言鼓励、掌声表扬、不断纠正学生站姿、声音、表情等)。
但经过教后反思和集体评课,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不似表面那么完美。问题主要有:
1、课前”习旧知”——“三次科技革命”没有达到最佳预期目的,学生的“兴奋”未充分激发出来,这里可以再设计几张对比照片。
2、“善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后“质疑”只有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不会,是否存在其他同学不懂装懂现象?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这里可以增加一个“学生展示”,展示“基础知识”的掌握,侧重提问中下等学生。
3、开发的课程资源——863计划成就,只是八页图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好奇“发问”的能力,说明教师的引导依然不到位,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里可以播放的慢一点,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发问,也可老师设问,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4、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认识科技重要性,也没有让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认识和自我感悟。若能在图片放映后设计一个思考题:面对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你有何感悟?就好了。
5、缺乏“小组捆绑式”评价,不能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实验班班主任配合在班级实施这个小组评价方案。
反思二: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让学生看插图、列举取得的国防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使学生明白了“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真理,从而坚定了跟党走、跟社会主义走的理想信念。
二是加强热爱科学、钻研科学、报效祖国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读邓稼先带领科技人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一切困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动人事迹,袁隆平、专注田畴、淡泊名利的求知精神,教育学生要树立不怕困难、立志探究、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豪迈壮志。
这样处理教材,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抓住了重点,教学效果良好。
反思三: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基本点”为驱动,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本课在八(7)实验班展示,总体来看,效果较好:
1、各个环节完整,尤其突出“善习”(15分钟课前习,10分钟课中习)和“善学”(自主阅读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二环节;
2、点拨到位(通过老科学家的信件内容和批示内容认识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
3、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自学、交流10分钟,发言人数15人次以上);
4、时间安排恰当,“收口”用时2分,正好下课;
5、注重课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语言鼓励、掌声表扬、不断纠正学生站姿、声音、表情等)。
但经过教后反思和集体评课,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不似表面那么完美。问题主要有:
1、课前”习旧知”——“三次科技革命”没有达到最佳预期目的,学生的“兴奋”未充分激发出来,这里可以再设计几张对比照片。
2、“善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后“质疑”只有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不会,是否存在其他同学不懂装懂现象?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这里可以增加一个“学生展示”,展示“基础知识”的掌握,侧重提问中下等学生。
3、开发的课程资源——863计划成就,只是八页图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好奇“发问”的能力,说明教师的引导依然不到位,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里可以播放的慢一点,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发问,也可老师设问,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4、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认识科技重要性,也没有让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认识和自我感悟。若能在图片放映后设计一个思考题:面对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你有何感悟?就好了。
5、缺乏“小组捆绑式”评价,不能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实验班班主任配合在班级实施这个小组评价方案。
反思二: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让学生看插图、列举取得的国防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使学生明白了“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真理,从而坚定了跟党走、跟社会主义走的理想信念。
二是加强热爱科学、钻研科学、报效祖国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读邓稼先带领科技人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一切困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动人事迹,袁隆平、专注田畴、淡泊名利的求知精神,教育学生要树立不怕困难、立志探究、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豪迈壮志。
这样处理教材,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抓住了重点,教学效果良好。
反思三: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基本点”为驱动,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 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