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2)
时间: 08-01
作者:何凌波
栏目:反思
课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共同点,说明对象、事物特征比较好找,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建筑物高大的特点。但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中山陵它是一个建筑群,它的高大是通过各部分的高大来简接说明的,课后的中山陵整体布局图完成也比较困难,而且课文还很长。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将它确定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将课文读通顺,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第二课时,再读课文,弄清每段话的说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的结构,理清顺序;再细读第7—11自然段,找到课文中作者说明中山陵各部分之间顺序的句子,完成课后的中山陵建筑群的布局图。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山陵“巍巍”的特点,并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行赏析品味。公开课我进行的是第三课时的教学,现就对本节课的得失反思如下: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将课堂这一阵地还给学生,将45分钟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关于第一个目标的实施,为了让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三个问题的设计可谓改了又改,直至通俗明了。在学生交流汇报时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于第二个目标,我采用了给出案例,分析总结品味语言的方法和答题格式,让学生有迹可循。最后,齐读孙中山的名言,激发学生铭记先生教诲,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发奋读书,为中华之腾飞打好基础的情趣,实现说明文的情感目标。整节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新手,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透彻,使得教学中对学生严谨的分析态度的培养有疏忽。例如赏析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时,有这样一句话: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我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蓝色”“苍翠”“紫红色”三个表示色彩的词,可以看出钟山景色“鲜丽”的特点,却忽略了对“和谐”一词的理解。因钻研教材不透彻,不能引导学生严密的品味赏析语言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另外,还有一些小枝小节也没有处理好,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困惑,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前的钻研教材和合理处理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奇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钻研好了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引领作用。
反思四: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此次授课,我选择了初一语文三单元第二篇范文《巍巍中山陵》第一课时,在别人眼里,公开课是很少选第一课时的,因为似乎公开课就是要老师的“好看”----看老师讲的精彩与否。我想挑战一下这种传统。
近一个月前预定课题时,考虑到进度大约应该进入三单元,但事实上到讲课日期前一天二单元内容尚未全部完毕,因此,这节公开课就成了三单元《建筑艺术》的入题课。这也迫使我必须选择第一课时。
对于说明文,初一学生还处在一个阅读的初级阶段,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尚不十分明确,而熟悉一定的文体知识对于学生语文阅读的准确、深入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现在学生阅读理解难以获得好的成绩的现实来说,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还是必要的。因此这节课的设计重点定位在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写作对象)、感知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节课的导语设计就扣住了这样一个背景和关键词:中山陵的特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