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学反思(2)

时间: 07-23 作者:段娜 栏目:反思


反思三:山市教学反思

《山市》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章,到今天为止,文言文教学一直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这一次我设想还是要把文章的内容弄懂,我常用的整体阅读方法有学生自己看课文下的注解,朗读,老师的讲解,这么多种方法里,最常用的还是老师的讲解,我设想是先通过朗读,再通过学生自己看注解来解决一部分,然后老师再讲解一下,这样大部分的内容学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老师再询问是否还有存在的问题来扫清一些学生个别的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虽然正音没问题,但朗读的节奏存在问题比较多,所以,我范读了一遍,然后学生读,读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对于课文下的注解,昨天已经让学生回家把课文下的注解和文言文的原句对号入座——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因为平常有些学生经常直接抄录整句的翻译,学生反而没有很好地了解注解。对于课文的翻译,虽然学生已经预习,上课时翻译时遇到的困难似乎也不多,但是很让人恼火的是时间依然是不够的,还是用了一节多。

也不知道别人通过大量的朗读之后,学生到底对翻译懂还是不懂?懂多还是懂少,因为我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提出翻译中还存在的问题的——应该说这样做,对词语积累更为全面,但总的说,用的时间超出了课时规定,也不知道别人到底是怎么教的?他们到底在时间和对课文理解方面怎么做出平衡?教学要求不要逐句翻译,面面俱到,但哪些内容可以省略呢?有些词语翻译存在问题,比如不理解和过于模糊的理解,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理解,就算稍微讲解一下,也要用去这么多的时间,不要说什么具体的语法。
 
今天本来想通过《山市》一文中的七个时间词,把昨天教学目标巩固一下,但由于时间不足,我只让学生点出时间词,没时间和昨天学的教学目标联系起来,这失去了一个比较好巩固的机会。

现在很棘手,文言文教学一直教似乎一直一个样,可能不知道具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改变就没有目标,最好是去看看别的学校的老师怎么教,可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教法上可能差距比较大,也不知道能得到是什么样的效用,何况我现在很少去听课,要去听听看。


反思四:山市教学反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这些古代的俗话中可以发现诵读一直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法是与语文教学一起诞生的。历经各个阶段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前些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与近几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2000年3月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实验修订版)》提到“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目的名篇。”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2003年4月颁布施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些把诵读提到了文言文教学的首要地位,许多教师也如获至宝地都纷纷运用此法进行文言文教学。但是从近几年的诵读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对此教学法进行了反思。

经验告诉我,在朗读教学中,不能泛泛而读,不能盲目朗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