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相同的图形教学反思(2)

时间: 07-21 作者:张贵萍 栏目:反思

《形状相同的图形》这一课本节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在已学习“全等图形”和“线段的比”的基础上,以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相似图形)为核心内容,为下一节课学习“相似多边形”作好准备。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的建构主义理论,把握学生的独立探索与教师的引导支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际教学中,给予聋哑学生充足的时间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多向、充分、全方位的探索交流,关注聋生图形学习兴趣的养成,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通过教学情境创设,使学生经历一定的情感体验,自觉地融入预定学习氛围,并获得形状相同的图形学习的必要性、意义等认识。为教学情境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奠定情感基础;其次让学生实践将图形放大的过程,经过协作、交流得出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探究并实践如何利用已学知识,精确地将图形放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反思图形放大的实践活动,通过讨论建构出对形状相同的图形的本质性认识,并将新的认知延拓至其它的应用情况。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情境引入——认识——实践——感性认识——再实践——理性认识”展开,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与交流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所以本节课我特意在“情境”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个有思考性的、可操作的问题,如: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存在的形状相同的一些图形吗?如果现在有一个图形,为了得到一个跟它形状相同的图形,在生活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我们的教科书上介绍了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每一层次的问题都是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先想再做、先做再想等要求编排,发挥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使学生在不由自主中完成由实际生活到实践从而得出数学概念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利用坐标的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意识、空间观察能力;利用橡皮筋近似放大图形,让学生体会相似图形在现实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培养创造精神和探究意识,对每一位同学作品给予鼓励和足够的重视。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在本节课上得以充分展现。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