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时间: 07-02 作者:万凌燕 栏目:反思

回到家,摊开语文书把课文反复地读了好多遍,仍然没有一条清晰的“贯穿线”浮出水面。于是放弃了设计,先找了一大堆关于郑和的视频来看。结果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1405,七下西洋》给了我一个灵感,接着又想到了办公室里的一个同事前几天去聆听专家授课时回来分享的一个教学方法:把重点从课文中“抓”出来,再一拳打出去,才是最能给学生深刻感受的教学。

于是马上重新再读课文,最后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在教学“扬帆启航”一部分中让学生自读,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很多种,这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品读感受,但是教师需引导把课堂教学重点要放在宝船的介绍上。这段文字的描写非常形象也很精彩,是学生作文的理想范本,同时透过大量的数字、比喻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出宝船的壮观,然后辅以资料补充使学生明白这宝船的设计和制造是非常神奇的,就算以我们现阶段的科学技术也是难以制造出来,以此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加以板书强化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友好往来”一部分时,让学生看“你是从哪些地方品读出中国人这种骨子里的‘友好’的”,再体会 “往来”的意义,辅以资料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文化、政治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对“友好”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此时板书“友好”,时间恰到好处。

在教学“战胜凶险”一部分时,主要引导学生找出凶险是什么?重点品读海上风浪大的句子,学习这种兼比喻、夸张和拟人于一处的形式,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表现出郑和和他的船队是“勇敢无畏,机智沉稳”的,此时板书“勇敢”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三部分教学结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体会郑和的精神,从来引申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以此作为过渡,品读还有什么样的精神。

在品读第6小节时,应放手让学生采用上述方法自学,从文本的大量数字中体会出郑和和以他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执着探索精神。板书“探索”

最后通过最后一个小节的学习,再返回上述文本中再次强化理解板书出的精神,引导学生洞悉最后一个小节其实是全文的总结,不仅道出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同时也点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品格。

全文教学之后,效果较好,也让我再次意识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抓”和“放”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抓”“放”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抓”“放”文本教材。从大篇幅的文本中“抓”出能够反映主旨的重点语句,然后在体会时给予学生充分“放”的权利,放他们自由驰骋在理解、品读的空间里,然后再由教师引导抓出品读后的重点,这样方能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起来。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再多一点思考,多一点交流,我们也能够在“平常课”中享受到“精彩”的。


反思四: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