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反思(2)
时间: 07-01
作者:章书森
栏目:反思
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中。
反思二: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人们都说“诗无达诂”,如何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我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交流汇报,这样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理解了诗意后,我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并创设情境,想象一下在作者心中园内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可以加入想象说一说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呢?之后让学生把短下精悍的诗文改写成优美的小短文或自己动手画一幅优美的图画,同学们兴趣盎然,一个个跃跃欲试,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入诗的意境,充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高兴而来——扫兴——满意而归)。
通过本 节课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只有依照教材,应景而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三: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学生们为“柴扉为何不开”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不在家,没人来开;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爱惜苍苔,怕作者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不愿意开;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敲门声太小,主人没听见,所以没来开。三方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三类学生三种不同的理解,我颇感意外,决定改变先前的教学设计,由赞成两种不同意思的同学分别组成正、反方,进行一场辩论会,并要求学生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大家兴趣盎然,一会儿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一会儿又默默看图深深凝思,一会儿查字典,找资料,一会儿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经过充分酝酿,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坚持没人来开的同学认为:题目是《游园不值》,是说作者去游园,因为主人不在,没能进去,才没游成;坚持不愿意开的同学认为:古诗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园主人太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坚持敲门声太小的同学认为:“小扣”是轻轻地敲。既然是轻轻地敲,主人又不一定在花园里,又怎么能听见呢?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分高下。最后一齐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我。
面对学生们的争执,我没有把教参对诗句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而是都给予了肯定,表扬了他们认真钻研的精神,但同时也指出:应,即便读yīng,意思是大概,表示猜测。对于“柴扉为何久不开”,作者也只是猜测;还可以当“应该、应当”讲。但无论是没人来开,还是不愿意开,还是敲门声太小,总的来说,柴门久不开,作者没能进到园里去,没有遇到所要访的人,感到扫兴和遗憾。这为后面意外地看到红杏埋下伏笔,更添惊喜。
孔子曰:学贵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前进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材施教,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这岂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性教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