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反思(2)
时间: 06-26
作者:周书婳
栏目:反思
3、要适当的放手。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怕学生学得不够到位,因此在上课时,总是不断的加以提示、引导,希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充分些。其实这样的行为,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凝固。在这节课中我就是不敢大胆地放开手,从头到尾并没有把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而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释放出来。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重感悟、抓实效。
4、延展要适时、适度
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在把文章分析过后,我引入了作者在原文中的一段话,我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感受到维也纳人的那份自豪,那份福气,心生羡慕。同时反思我们身边的一些行为,再次深刻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不足。但是我发现,在出示了文字后,再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更多的是宣传口号一样的套话,没有更多的对维也纳人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我想可能是资料出示的时机,还是早了一些。如果,等到文章的主旨完全剖析后,再作为侧面烘托,效果应该会好一些。学生应该不会只关注这些环保的口号了。
再次,讲授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成熟了一些,课堂上虽然依旧会卡壳,但能够比较沉着的努力弥补,不像以前那样慌乱。我想,根据自己的“高效率”经验,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我能够把教学设计认真的从头到尾过一遍,把教学环节记清楚,效果应该会更好吧。总之还是备课的时候应该认真认真再认真。
反思三: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反思
结合自己教学前的准备以及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得也有失。
得表现在:
1、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维也纳森林的多幅图片,再配上一首优美的乐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我很得意于对“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这句理解的教学上。备课时,我反复琢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比较长,先得让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于是我设计了反复读,然后变换句式理解,最后教师点拨,原来这句话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呢?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去理解,这样更深刻。
“失”之处:
1、教学中的提问过多地注重了优、中等学生,没有照顾到差生。
2、设计导入时,我在备课时就考虑了很久,是先出示图片还是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呢?今天看来应该是先出示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
反思四: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反思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茂密的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作为音乐之都,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
作家冯骥才借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样一个题目,向我们展示了维也纳的森林这样的一个异域风情。
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同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包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全文共9个自然段,写了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的特点。作者运用丰富的材料向我们证实: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