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反思(2)

时间: 06-19 作者:吕晓聪 栏目:反思

2、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式教学理念

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重。通过将演示实验改为小组探究实验,调整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调整了教学关系;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品德。尤其是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究,既巩固和升华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3.体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密伙伴。本课在导入部分,曾经过多次修改,后确定引用“学生已有知识及生活常识中引出问题”为课堂切入点,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本课设计了四方面的课外阅读任务,有利于学生获取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客观的认识等。

4.本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过高地估计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暴露了学生实验操作训练不过关的问题,致使探究实验操作费时过长,使得教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反映出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分析、了解不够。


反思四: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反思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观点,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在《奇妙的二氧化碳--制取和用途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尽可能地体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

初三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只掌握到一些零碎的知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随着学习的逐步推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为此我先设计让学生回忆刚刚学过的制氧气的过程,并引导提示学生二氧化碳的制法过程可参考氧气的制法,学生则顺理成章说出制二氧化碳也分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又因为本节课重难点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上,所以在我的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中,让学生之间以补充纠正式方法口答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收集方法、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需要几个步骤、操作中注意什么等等。这样,通过重现已有的知识,再创设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比把旧知识简单重现,把新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做法效果更为明显。

教学过程中,多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由于本课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手、脑合一”的操作能力,因此我选择在实验室授课。通过课前学生准备器材,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自己设计小实验,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以及自我调控的机会。通过对药品的选择和装置设计,给他们自我体验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故意安排了其中的四组实验台上的仪器设备是比较完善(可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其余各组是最简单的仪器组合,这样在开始探究实验时,同学之间就发现了这种不同。当实验结束进行师生之间的问题互动时,学生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仪器配备不同?这时我趁热打铁让这四组同学将仪器展示给大家,引导同学们细心观察并与自己的装置对比一下,然后各述己见,这期间我的重要角色就是及时将学生之间的问题及所答引入正轨并加以肯定,再将学生没发现的问题刻意地启发一下,如将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位于液面以上是否可行等等,让学生从中总结出两套不同装置的优缺点,同时还顺利的解决了许多习题中具体问题。而在药品选择上,因为学习制取氧气时学生已知道药品的选择依据(1、能否制出。2、反应速率适中。)再加上学生知识点的欠缺,为此我亲自演示两组药品实验: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硫酸,与学生手中的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现象进行对比,对第二组药品现象我直接给出原因,从而让学生肯定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这种设计比学生独自操作,讨论并归纳实际深刻的多,而且还省时。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