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3)
时间: 06-13
作者:刘人宇
栏目:反思
当然,本课也有它的成功之处。在结尾处,我叫几名学生完整地朗读了那些描写黄河的语段,当时我采取了配乐朗读的形式,所配的音乐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插曲——《征服天堂》。这个背景音乐大气磅礴,催人奋进,一下便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此后,音乐一直循环播放,在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心情显得很激动,甚至发言都有些语无伦次了。见此情景,我不禁感叹:音乐对人的影响力真是太大了!也许千言万语都比不上一段音乐更能调动人的情绪。由此,我想到了最近听到的几堂课中的类似情景,第一堂课是网络上“付丹阳光教育”房间播放的《桥》一课,课的前半部分总感觉“欠火候”,可是到了结尾一段极其悲伤的背景音乐响起,整堂课的氛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音乐的意境与课文的结尾相得益彰,完美融合,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最后这情绪化作了真情流露的文字,整堂课在音乐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另外两堂课是昨天在南马路小学所听到的雏鹰杯赛课展示。一堂是二年级的《快活的小河》,课的前半部分也是显得“欠火候”,可是当讲到瀑布的勇敢时,教师播放了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并配以雄壮的背景音乐(《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我是一个海盗),视频很有视觉冲击力,再加之音乐的渲染,学生的情绪马上高涨。暂不论这情绪是否符合课文意境,但学生的情绪确实被调动起来了。一堂是三年级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结尾处教师想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打电话的情景,于是就在师生、生生模仿打电话的过程中配以电话铃声和挂断电话的音效,本来这种模仿稀松平常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妙就妙在这音效上,听着这熟悉的电话铃声,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可见各种音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视。
反思五: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整篇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要想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通过朗读将画面表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况且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写性的语言较多适合采取“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阅读方法。
可能是我上课时的状态有些紧绷,所以上完这一课后感觉十分疲倦,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回顾整堂课,主要有这样几点不足:
首先,课堂容量太大,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造成了负担。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作者在刘家峡和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所以其他描写黄河的语段就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了,只需让学生找到、读出便可,作为线索中的一个点让学生知道即可。
其次,在教学描写黄河的第二个语段时,我应用课件为学生呈现出这段文字。另外教学此段时还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究竟是什么如乌云乱、如怒火、如狂飙一般?(黄河水)再让学生读一读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看看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事物。(乌云和银雾)之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乌云”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乌云”来比喻。在理解“乌云”指的是什么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直观感受到黄河水犹如乌云一般的形态:插图呈现的是什么情景,你看那滚滚喷出的黄河水像不像乱卷的乌云一般?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只考虑到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却忽略了文字本身可能给学生造成的理解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