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时间: 06-13
作者:刘人宇
栏目:反思
反思一: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整篇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要想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通过朗读将画面表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况且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写性的语言较多适合采取“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阅读方法。
可能是我上课时的状态有些紧绷,所以上完这一课后感觉十分疲倦,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回顾整堂课,主要有这样几点不足:
首先,课堂容量太大,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造成了负担。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作者在刘家峡和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所以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黄河的语段就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了,只需让学生找到、读出便可,作为线索中的一个点让学生知道即可。
其次,在教学描写黄河的第二个语段时,教师应用课件为学生呈现出这段文字,并变换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学生发现后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
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
一卷卷银雾,被阳光找得闪亮,又飞上高空;
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如浓墨,如淡墨,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直耸高空,巍然不动。
另外教学此段时还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究竟是什么如乌云乱、如怒火、如狂飙一般?(黄河水)再让学生读一读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看看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事物。(乌云和银雾)之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乌云”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乌云”来比喻。在理解“乌云”指的是什么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直观感受到黄河水犹如乌云一般的形态:插图呈现的是什么情景?(黄河水从溢洪道口喷射而出的情景。)你看那滚滚喷出的黄河水像不像乱卷的乌云一般?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只考虑到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却忽略了文字本身可能给学生造成的理解障碍。
再次,在教学第三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如下:
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
我先提示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很明显是比喻,但有一个孩子却说是排比,当时我没有多加考虑便否定了他。课下再看这一句,才恍然大悟,孩子说的不无道理,这句中却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就是划横线的地方,除了排比还有夸张,可惜当时我太过心急,对于这一插曲没有善加利用。
最后,在教学最后一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应用课件呈现出这一段,并适当改变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后面学生的发现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这条浩荡的黄河,
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璎珞闪烁飘拂;
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势如长风一拂,万弩齐发。
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去发现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这“联系”一词便起到了提示作用,其实可以扩大这个问题的广度和思考空间:读读这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了?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整篇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要想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通过朗读将画面表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况且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写性的语言较多适合采取“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阅读方法。
可能是我上课时的状态有些紧绷,所以上完这一课后感觉十分疲倦,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回顾整堂课,主要有这样几点不足:
首先,课堂容量太大,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造成了负担。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作者在刘家峡和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所以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黄河的语段就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了,只需让学生找到、读出便可,作为线索中的一个点让学生知道即可。
其次,在教学描写黄河的第二个语段时,教师应用课件为学生呈现出这段文字,并变换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学生发现后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
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
一卷卷银雾,被阳光找得闪亮,又飞上高空;
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如浓墨,如淡墨,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直耸高空,巍然不动。
另外教学此段时还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究竟是什么如乌云乱、如怒火、如狂飙一般?(黄河水)再让学生读一读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看看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事物。(乌云和银雾)之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乌云”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乌云”来比喻。在理解“乌云”指的是什么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直观感受到黄河水犹如乌云一般的形态:插图呈现的是什么情景?(黄河水从溢洪道口喷射而出的情景。)你看那滚滚喷出的黄河水像不像乱卷的乌云一般?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只考虑到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却忽略了文字本身可能给学生造成的理解障碍。
再次,在教学第三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如下:
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
我先提示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很明显是比喻,但有一个孩子却说是排比,当时我没有多加考虑便否定了他。课下再看这一句,才恍然大悟,孩子说的不无道理,这句中却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就是划横线的地方,除了排比还有夸张,可惜当时我太过心急,对于这一插曲没有善加利用。
最后,在教学最后一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应用课件呈现出这一段,并适当改变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后面学生的发现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这条浩荡的黄河,
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璎珞闪烁飘拂;
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势如长风一拂,万弩齐发。
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去发现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这“联系”一词便起到了提示作用,其实可以扩大这个问题的广度和思考空间:读读这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了?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