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学反思(2)

时间: 06-13 作者:崔晓龙 栏目:反思

教学的第三步,问题来了。学完这个故事后,让同学们分别对老虎、对狐狸、对同伴、对自己说说你想说的话。这样一个活动设计,原意是想顺理成章地揭示寓意。不曾想,孩子的理解却偏得很远:

——我想对狐狸说,你能在危急之中想出办法逃离老虎,你真聪明!

——我想对自己说,遇到紧急事情时,不要慌张,要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我想对同伴说,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可不能学习他的狡猾。

——我想对老虎说,你是最强大的,怎么被狐狸骗了呢?

……不一而足。

虽然也有孩子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也作了及时的回应。但事实上,这节课是失败的。我于无意之中,把一节寓言课上成了童话课。看起来尊重了孩子的独特体验,却失去了文本的特定价值。尤其作为寓言这一文体,它似乎不允许多元取向的存在,就是为了讽刺一些人和事。

课后与同事讨论,自己也静思了很久。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寻到源头《战国策·楚策》,江乙是借这个故事来隐喻昭奚恤将军是狐狸,楚宣王是老虎,众国怕将军,实则是畏楚王。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君臣关系,江乙真是智慧的。但让孩子们去理解,又怎么会想到这么深呢?想起前阵子给他们读过的绘本《咕噜牛》,就是小老鼠借着咕噜牛的威风把森林里要欺负他的动物们赶跑。而那篇文章,颂扬的就是小老鼠的机灵与聪明。学生有了前在经验,难怪会对文本的价值认识出现偏离。可抛开寓言看价值,谁又能说,这样的认识不存在合理性呢?而且,这样的认识才是真正出自孩子心里,是孩子自己读出来的,感悟出来的。对于这样的认识,又该怎么看呢?


反思三: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其中的语言特色也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

虽然本节课学生能较好的看图进行编故事,但在老师讲故事后提出的问题:狐狸编出什么样的谎言来骗老虎?可能老师在讲故事没能讲清要求,幼儿回答问题时还是在自己编的故事中,按自己的想法回答,这时候本人只能再次让学生听故事,在表演故事的时候由于以前放松惯了,在本节课中没让幼儿说本故事中应有几个演员?及注意演的时候应注意什么?以后要在故事表演时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

以后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幼儿常规,把每一个问题讲清,这样才能更好的有利于教学,在以后教学中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及组织能力。


反思四: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教学特点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学生拥有熟练查阅字典的能力和极强的阅读能力。对于字词已经无 须老师一一来讲解了。对于生字的教学,则放弃原先的统一教。代之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小组里一起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听取尊重他人的见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成为为完成同一学习任务作出努力的合作伙伴。利用精心设计的学习单,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学习工具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