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教学反思(2)

时间: 06-11 作者:范金宝 栏目:反思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教学以比赛“贴蜻蜓”导入,我出示两只红、黄颜色不同的蜻蜓,让学生们比赛贴。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很熟悉,而在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红蜻蜓怎么能飞起来呢?”这样也暗示了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才行。贴蜻蜓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在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贴”的方法,在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红蜻蜓飞不起来?黄蜻蜓能飞起来呢?在教学“对称”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先对折,再剪,而是让学生在发现“两边一样大”的基础上,自己随意去剪。这样,一部分会剪的同学就对折了,不会剪的同学从他们的演示、介绍中也明白了“必须要对折”,非常轻松地发现了对称的秘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后一次的剪纸,是学生认识和技能上的提高,他们这一次剪出的图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同学先对折,然后画图、再剪。剪出的这些图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美的印象,整节课在“美”字中结束。


反思四:对称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二年级《对称》一课,反思本节课觉得体现得比较好的有两点:

一、在活动中学习
    
儿童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实践操作,安排了:剪一剪,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折一折,探究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等活动,以动促思,调动其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把抽象的对称图形、对称轴转化为可以摸得到,看得见的事物。学生容易接受,学起来兴趣浓厚、思维灵活。

二、三维目标水乳交融

本节课中,既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又突出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体现。三维目标并不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课始让学生通过欣赏剪纸,观察从而概括出对称图形最本质的特点;课中更是随处可见“美”育: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也是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学生把剪纸作品张贴到展示窗,就连展示窗也是对称的;课件中展示的各种各样的对称事物又让学生感受到“美”;课的结尾呈现一个对称的美,所有这些,都让孩子们无时不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数学的美。

尽管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上两点,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圆形的对称轴的条数是本课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引导不是很到位,当有的学生折的对称轴少,有的折的多时,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观察并深入思考:还能再折出对称轴吗?这样学生就明白,还能,能折很多。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