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2)
时间: 04-01
作者:许志杰
栏目:反思
4、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三: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录像课《送元二使安西》,自我感觉糟糕透了,现将失误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这是一首王维的典型的送别诗,我在教学中希图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特点有初步的感受。于是我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法进行感悟体会。可课堂中却没有讲学生带入离别情境中,更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王维与元二之间的离愁别绪,因此朗读很不到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的生活与唐代的生活距离远,现在离别了,过几天还会再见面,或者可以写信,或者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上网视频聊天,离别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因此对于两位好朋友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难以理解的,但我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点,致使学生出现用歌声”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的让我始料未及的表达,也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的戏言出现。“遇事不得,反求诸己”,与其说是学生的不够严肃,不如说是自己的备课出现疏漏。如果我能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渭城到安西之间的距离,通过语言、图片让他们感受到阳关以西满目荒凉的景象,知道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他们一别就会是三年五载,一别就可能是十年八年,一别就可能是永远……也许学生就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了。没能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算是此课最大的不足。
二、课件出现问题也是我自己的原因,“电脑操作不熟真可怕”,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尽管我在课前做了调整,但不同的办公软件,不同的版本仍让我措手不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学好电脑,用好电脑,让它成为我的工作、学习好帮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四: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忽略古文化传播的时代,古诗正随着一些时尚名词的诞生,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庆幸的是,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注重了古诗词的教学,可见,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
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是在2006年。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可我仍向“虎山”行了。2007年,当我再一次接到古诗赛讲的通知时,很高兴在古诗教学中,自己提前进行了尝试。几番斟酌之后,我终于将目标锁定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上。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鉴于此,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基调定在悲凉上,课件中也制作了大量安西荒芜的图片。第一次试讲后,教研室的冯老师和郭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我又陷入了苦思中。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当时唐朝非常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被派去出使的人,都以此为荣。这样,有了对文本外的解读后,#p#副标题#e#就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三: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录像课《送元二使安西》,自我感觉糟糕透了,现将失误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这是一首王维的典型的送别诗,我在教学中希图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特点有初步的感受。于是我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法进行感悟体会。可课堂中却没有讲学生带入离别情境中,更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王维与元二之间的离愁别绪,因此朗读很不到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的生活与唐代的生活距离远,现在离别了,过几天还会再见面,或者可以写信,或者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上网视频聊天,离别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因此对于两位好朋友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难以理解的,但我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点,致使学生出现用歌声”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的让我始料未及的表达,也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的戏言出现。“遇事不得,反求诸己”,与其说是学生的不够严肃,不如说是自己的备课出现疏漏。如果我能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渭城到安西之间的距离,通过语言、图片让他们感受到阳关以西满目荒凉的景象,知道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他们一别就会是三年五载,一别就可能是十年八年,一别就可能是永远……也许学生就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了。没能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算是此课最大的不足。
二、课件出现问题也是我自己的原因,“电脑操作不熟真可怕”,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尽管我在课前做了调整,但不同的办公软件,不同的版本仍让我措手不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学好电脑,用好电脑,让它成为我的工作、学习好帮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四: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忽略古文化传播的时代,古诗正随着一些时尚名词的诞生,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庆幸的是,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注重了古诗词的教学,可见,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
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是在2006年。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可我仍向“虎山”行了。2007年,当我再一次接到古诗赛讲的通知时,很高兴在古诗教学中,自己提前进行了尝试。几番斟酌之后,我终于将目标锁定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上。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鉴于此,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基调定在悲凉上,课件中也制作了大量安西荒芜的图片。第一次试讲后,教研室的冯老师和郭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我又陷入了苦思中。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当时唐朝非常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被派去出使的人,都以此为荣。这样,有了对文本外的解读后,#p#副标题#e#就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