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培训计划(3)

时间: 03-05 作者:赖勇超 栏目:工作计划

1 早期岗前培训模式

新护士入科后,即分配至各教员一对一跟班带教,无系统培训计划和课程。以往操作考核由教学组长负责,无评分标准。

2 现行的岗前培训模式

2.1 确定分层管理理念 采用分层管理的理念,即护士长→副护士长→教学组长→专科组长,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2 制订培训计划 包括培训目标、时间、课程的设置、教员的选择及考核等。

2.2.1 选择教材 手术室护理涉及内容繁多、教科书中的内容分散[1],随着手术室器械仪器的快速更新、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室环境流程的改善,很多手术室专科技术书籍中的内容已落后。鉴于上海市护理学会对“手术室护士适任证书”的考核教材为20xx年出版、周嫣主编的《实用手术室护理》,所以此次选择的教材与其一致。

2.2.2 培训时间 新护士入科后,利用每周六的休息时间集中培训,为期3个月。

2.2.3 培训课程的安排 刚毕业的护士工作热情高,一方面要保护其积极性,创造轻松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以期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2];另一方面抓好基础培训,注重无菌观念、配合意识和慎独意识的培养。重点要求护士掌握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熟悉手术体位的安置,熟练配合各科常见的中、小型手术以及常见手术与麻醉的配合。所以,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及专科理论三部分。基础理论包括手术室规章制度、各工作人员职责、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整体护理等;操作技能包括刷手、穿无菌衣、铺无菌台、各种手术体位的安置、穿针等;仪器设备的培训包括手术床、无影灯、电刀等常用设备的使用。专科理论包括各手术组常见的手术配合及仪器设备。共分为六个专科组,即普外组、泌外组、脑外组、骨科组、腔镜组、心胸外科组。此外,还增加了素质教育的课程,邀请前辈讲述我院手术室发展史及手术室护士素质要求。共计 18次课程,33学时。

2.2.4 培训教员的选择 担任岗前培训的教员为工作8年以上的全科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基本为各专科手术组的组长,组织及表达能力强。对教员的要求:担任理论授课的教员需准备教案,制作幻灯片,准备本次授课内容的试卷及答案一份,上课前一周交电子版至教学组长。担任操作示教的教员制定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上课前一周交电子版至教学组长。授课教员应明确授课内容和时间,重点突出,且做到理论充分联系实际工作。

2.2.5 培训方式 形式多样化,采取理论授课和操作示范、护士练习的方式;组织安排培训基地参观,学习各种设备器械的制作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2.6 考核方式 一周授课内容在次周组织考试,考核形式为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在培训期间,除单科考核外,还安排了中期考核、终末考核及操作竞赛活动。

2.3 反馈与评估 制定岗前培训调查表,内容包括:对岗前培训的课程安排,如组织形式、时间安排、授课内容,最佳课程及可以调整的课程内容,授课教员的评价等。

2.4 制定学分卡 培训期结束后,对每位护士在培训期间及试工期3个月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以了解新护士岗前培训的成效及试工期的综合表现,评定项目包括:出勤时间、参与岗前培训次数、培训考核成绩、手术配合笔记、护理质量考评六个方面,总计360分。260分为合格,260~220分,延长试工期,延期轮转,奖金相应下调,小于220分为差,实施末位淘汰制,300分为优秀,酌情奖励,奖金相应上调。
为你推荐